赧王下五十三年(己亥,公元前二六二年)
楚人纳州于秦以平。
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乃遣使者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以万户都三封其太守为华阳君,以千户都三封其县令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

诗句:

  1. 资治通鉴 · 卷五 · 周纪五(公元前二六二年)
    注释:“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周纪五”是这部史书中关于西周末年至东周初年的部分。
  2. 楚人纳州于秦以平(楚人向秦国献出州地以求得和平)
    注释:“纳”表示贡献或送交。“州”指州地,古代行政区域。“秦”是秦国,这里指秦国的统治者。“以平”意为通过献地求得和平。
  3. 武安君伐韩,拔野王(武安君即白起,他率军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
    注释:“武安君”是对著名军事将领白起的尊称。“伐”表示进攻。“韩”是韩国,古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一带。“拔”表示占领。“野王”是当时的一个地名,位于现在的河南省禹州市附近。
  4. 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上党的道路被断绝,上党的守将冯亭和民众谋划说)
    注释:“上党”是当时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晋城市一带。“路绝”表示道路被阻断。“上党守”指的是上党地区的守卫官。“冯亭”是当地的一位官员,名字不详。“与其民谋曰”表示与民众商议后发表意见。
  5. 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郑道已经被断绝,秦国的军队每天都在前进,韩国无法应对,不如把上党交给赵国)
    注释:“郑道”是指连接韩国和魏国的道路。“已绝”表示道路被切断或不通。“秦兵”指的是秦国的军队。“日进”表示每天都有军队进入。“韩不能应”意味着韩国无法抵御。“不如”表示认为这样做更好。“以上党归赵”是将上党地区归还给赵国。
  6. 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以万户都三封其太守为华阳君,以千户都三封其县令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
    注释:“平阳君”是赵国的一位贵族,名字不详。“对曰”是回答君主提问的话。“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意思是圣人非常讨厌无缘无故的好处。“王曰”是君主发话。“人乐吾德,何谓无故?”意思是人们喜欢接受我赵国的恩德,这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对曰”是回答君主的话。“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意思是秦国吞并了韩国的土地,使得两国之间断绝了联系。“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意思是秦国自以为坐享其成,轻易地接受了上党地区。“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意思是韩国之所以没有加入秦国的原因。“欲嫁其祸于赵也”意思是韩国想要把灾祸嫁祸给赵国。“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意思是秦国虽然付出了劳动,但是赵国却得到了好处。“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意思是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中得到好处。“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意思是弱小的国家难道能够从强大的国家中获得好处吗?“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意思是怎么可以称之为没有原因呢?不如不要接受这些土地。“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意思是赵王将这些情况告诉平阳君,平阳君请求接受这些土地。赵王就派遣平阳君去接受土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