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襄王四年(戊午,公元前二四三年)

春,蒙骜伐魏,取旸、有诡。三月,军罢。

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

七月,蝗,疫。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魏安釐王薨,子景湣王立。

昭襄王五年(己未,公元前二四二年)

蒙骜伐魏,取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城;初置东郡。

初,剧辛在赵与庞爰善,已而仕燕。燕王见赵数困于秦,廉颇去而庞爰为将,欲因其敝而攻之,问于剧辛,对曰:“庞爰易与耳。”燕王使剧辛将而伐赵。赵庞爰御之,杀剧辛,取燕师二万。

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

昭襄王六年(庚申,公元前二四一年)

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楚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君用之而弱。其于英不然。先君时,秦善楚,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厄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于是去陈,徙寿春,命曰郢。春申君就封于吴,行相事。

”`
诗句翻译:

  1. 春,蒙骜伐魏,取旸、有诡。三月,军罢。
    译文:春天,蒙骜攻打魏国,夺取了旸城和有诡城。三月后,军队解散。

  2. 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
    译文:秦国的使者从赵国回来;赵国的太子也回国了。

  3. 七月,蝗,疫。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译文:七月,发生蝗灾,瘟疫流行。朝廷下令百姓交纳粮食一千石,赏赐爵位一级。

  4. 魏安釐王薨,子景湣王立。
    译文:魏安厘王去世,他的儿子景湣王即位。

  5. 昭襄王五年(己未,公元前二四二年)
    译文:昭襄王五年(己未,公元前二四二年)。

  6. 蒙骜伐魏,取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城;初置东郡。
    译文:蒙骜攻打魏国,夺取了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座城市;初次设立东郡。

  7. 初,剧辛在赵与庞爰善,已而仕燕。燕王见赵数困于秦,廉颇去而庞爰为将,欲因其敝而攻之,问于剧辛,对曰:“庞爰易与耳。”燕王使剧辛将而伐赵。赵庞爰御之,杀剧辛,取燕师二万。
    译文:起初,剧辛在赵国与庞爰友善相处,后来到燕国做将相。燕王看见赵国屡次被困住秦国,就任用廉颇离开,让庞爰做将军,想趁其疲弊进攻他们,向剧辛询问,回答说:“庞爰容易对付啊。”燕王派剧辛带兵攻打赵国。赵庞爰率军迎战,杀了剧辛,俘获燕军两万多人。

  8. 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
    译文:诸侯们担心秦国的攻击没有尽头。

  9. 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楚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君用之而弱。其于英不然。先君时,秦善楚,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厄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于是去陈,徙寿春,命曰郢。春申君就封于吴,行相事。
    译文:楚国和赵国、魏国、韩国、卫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楚王担任盟主长,春申君掌握实权,占领寿陵。到了函谷关,秦国的军队出来迎战,其他国家的军队都逃跑了。楚王责怪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更加疏远。观津人朱英对春申君说:“人们都认为楚国很强大,您却使它变弱。我的祖先的时候,秦国跟楚国友好,二十年都没有攻打楚国。为什么呢?秦越过黾厄之塞进攻楚国,不方便;通过两周国借路,背弃韩国、魏国进攻楚国,不可能。而现在就不是这样了。魏国很快就要灭亡,不能吝惜许邑、鄢陵两地,把土地割给秦国,秦国的军队距离陈地只有六百里。我所看到的是,秦楚两国之间的争斗正在加剧。”于是楚国离开了陈地,迁移到寿春,定名为郢都。春申君在吴国就任丞相,处理政务。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昭襄王在位期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决策。诗中的“资治通鉴”表明了这是一部重要的史书,记录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决策。其中涉及到各国之间的联合对抗秦国的情况,以及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政治动态。

诗歌首先记录了昭襄王四年(戊午,公元前二四三年)春季发生的一些战事及和平措施。这包括了秦国对魏国的进攻以及对赵国的征伐。此外,还提到了楚国和赵国之间关于寿陵的争夺。

昭襄王五年(己未,公元前二四二年),记录了秦国在军事上的胜利,包括攻占多个城池和设置新的郡县制度。同时,诗歌还涉及了楚国、赵国、魏国内部的政治变动和军事行动。

在第六卷中,诗歌详细记录了一系列复杂的外交关系和战争策略。其中包括了秦国与燕国的联盟、魏国的灭亡、以及各国之间因秦国攻击而产生的外交压力和战略调整。这些事件不仅显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反映了秦国作为一个强大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扩张策略。

这首诗描绘了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和国际关系,展示了这一时期国家间复杂的互动和冲突,同时也反映出秦国在这一时期的军事扩张和外交策略。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国际格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