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至边,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十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衤詹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馀岁不敢近赵边。

先是时,天下冠带之国七,而三国边于戎狄:秦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赵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其后义渠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之,至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昭王之时,宣太后诱义渠王,杀诸甘泉,遂发兵伐义渠,灭之;始于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后燕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馀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郡以距胡。及战国之末而匈奴始大。

资治通鉴 · 卷六 · 秦纪一

李牧至边,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十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衤詹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馀岁不敢近赵边。

此段出自《史记·李牧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历史典籍《史记》中的一篇。本篇通过叙述李牧在边境的军事生涯及对抗匈奴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的边防政策和军事实力。

这段历史背景是赵国与周边民族的长期冲突,尤其是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李牧作为赵国的北边良将,曾在代、雁门等地多次抵抗匈奴的侵袭,表现出色。他善于利用地形和策略,如设置市租制度、购买牲畜犒赏士兵、训练骑兵和火器等,这些都为后来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李牧的策略包括了灵活运用游击战术,诱敌深入,然后设伏兵反击。这种战术在历史上被称为“奇陈”或“奇策”,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机智和创新。通过这种方式,李牧不仅成功击退了多次小规模的匈奴入侵,还在公元前255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击败了十余万匈奴骑兵,彻底粉碎了其对赵国领土的侵犯。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也是政治上的转折点。它使赵国王室对李牧的功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甚至超过了其他军事将领,从而确立了他在国家军队中的权威地位。同时,这场胜利也极大地增强了赵国边防的信心和士气,使得其他国家也不敢轻易挑战赵国边界。

这段历史的意义在于展示了李牧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和战略家的形象。他的军事才能和智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后人研究战国时期中国的军事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李牧生平及其军事活动的详细记述,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军事文化和政治背景。

这段历史不仅是对古代战争策略的一次回顾,也是对个人英勇和智慧的一种赞颂。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军事都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段历史同样具有启示意义,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时能够展现出同样的勇敢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