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拔魏朝歌,及卫濮阳。卫元君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
昭襄王七年(辛酉,公元前二四零年)
伐魏,取汲。
夏太后薨。
蒙骜卒。
昭襄王八年(壬戌,公元前二三九年)
魏与赵鄴。
韩桓惠王薨,子安立。
昭襄王九年(癸亥,公元前二三八年)
伐魏,取垣、浦。
夏,四月,寒,民有冻死者。
王宿雍。
己酉,王冠,带剑。
杨端和伐魏,取衍氏。
初,王即位,年少,太后时时与文信侯私通。王益壮,文信侯恐事觉,祸及己,乃诈以舍人嫪毐为宦者,进于太后。太后幸之,生二子,封毐为长信侯,以太原为毐国,政事皆决于毐;客求为毐舍人者甚众。王左右有与毐争言者,告毐实非宦者,王下吏治毐。毐惧,矫王御玺发兵,欲攻蕲年宫为乱。王使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毐败走,获之。秋,九月,夷毐三族;党与皆车裂灭宗;舍人罪轻者徙蜀,凡四千馀家。迁太后于雍萯阳宫,杀其二子。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断其四支,积之阙下!”死者二十七人。齐客茅焦上谒请谏。王使谓之曰:“若不见夫积阙下者邪?”对曰:“臣闻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二十七人,臣之来固欲满其数耳。臣非畏死者也!”使者走入白之。茅焦邑子同食者,尽负其衣物而逃王。王大怒曰:“是人也,故来犯吾,趣召镬烹之,是安得积阙下哉!”王按剑怒而坐,口正沫出。使者召之入,茅焦徐行至前,再拜谒起,称曰:“臣闻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陛下欲闻之乎?”王曰:“何谓也?”茅焦曰:“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邪?车裂假父,囊扑二弟,迁母于雍,残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令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为陛下危之!臣言已矣!”乃解衣伏质。王下殿,手自接之曰:“先生起就衣,今愿受事!”乃爵之上卿。王自驾,虚左方,往迎太后,归于咸阳,复为母子如初。
诗句:资治通鉴 · 卷六 · 秦纪一
译文:昭襄王七年(辛酉,公元前二四零年),秦国攻克魏国的朝歌,并占领了卫的濮阳。魏元君带着他的亲属迁徙到野王城,依靠山势来保卫河内地区。
注释:朝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淇县西南。濮阳: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河内:战国时韩国地,后属赵、魏,秦灭韩后属秦。
赏析:诗中的“秦拔魏朝歌”描绘了秦国军队攻克魏都朝歌的历史事件,体现了秦军的威猛与决心。而“及卫濮阳”则进一步展示了秦国对魏都濮阳的占领,显示了秦国在战略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诗句:秦王昭襄王八年(壬戌,公元前二三九年)
译文:夏太后逝世。蒙骜去世。昭襄王八年(壬戌,公元前二三九年),魏与赵结盟。
注释:嬴政即位称帝后,尊母亲赵姬为太后。此时正值昭襄王八年,因此称之为“夏太后”。蒙骜是秦始皇的重要军事将领,故称其为“蒙骜”。
赏析:此句反映了秦朝时期的政治局势和宫廷权力斗争,以及蒙骜的军事功绩。
诗句:王宿雍
译文:昭襄王九年(癸亥,公元前二三八年)夏天,秦国国君在雍邑过冬。
注释:雍邑: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秦时为秦国都城。
赏析:此句描写了秦昭襄王在雍邑度过的冬天,展现了秦朝时期的冬季生活和国力强盛的繁荣景象。
诗歌翻译与赏析:
诗句翻译:
- 资治通鉴 · 卷六 · 秦纪一
- “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这是引用了《资治通鉴》一书中关于秦纪的部分内容,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昭襄王七年(辛酉,公元前二四零年):昭襄王即秦始皇的长子秦昭王,他在前240年即位。
- 伐魏,取汲:秦昭王七年,秦国攻打魏国,并占领了汲地(今河南汲县)。
- 夏太后薨:夏太后逝世,这指的是秦昭襄王的生母,也就是秦昭王即位时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 蒙骜卒:蒙骜是秦国的重臣,曾参与多场对外战争,但最终因谋反被处决。
- 昭襄王八年(壬戌,公元前二三九年):昭襄王八年,秦昭王继续对外用兵,这次的目标是魏国。
- 魏与赵邺:魏国和赵国合并为一个国家,称为“合从”(联合抗秦)。
- 韩桓惠王薨:韩桓惠王逝世,他是韩国的最后一位国王。
- 昭襄王九年(癸亥,公元前二三八年):昭襄王九年,秦昭王继续征战,这次的目标是魏国,目的是夺取其领土。
- 夏,四月,寒,民有冻死者:夏季,四月,天气寒冷,有些民众冻死。
- 王宿雍:昭襄王在雍邑(今陕西省凤翔县)度过冬天。
- 己酉,王冠,带剑:昭襄王在己酉日举行加冠仪式,同时佩带宝剑以示威严。
- 杨端和伐魏,取衍氏:杨端和率军攻击魏国,并占领了衍氏(具体位置待考,可能位于今山西省)。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记录秦昭襄王统治时期的几次重要军事行动,展现了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扩张野心。诗中详细记录了秦国与各国的战争过程,包括攻占城市、消灭敌对势力等行动。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秦国的外交政策,也体现了秦昭襄王本人的雄心壮志和军事才能。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录,诗人试图展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进程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