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庄襄王
昭襄王元年(壬子,公元前二四九年)
吕不韦为相国。
东周君为诸侯谋伐秦,王使相国帅师讨灭之,迁东周君于阳人聚。周既不祀。周比亡,凡有七邑:河南、洛阳、穀城、平阴、偃师、巩、缑氏。
以河南、洛阳十万户封相国不韦为文信侯。
蒙骜伐韩,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
楚灭鲁,迁鲁顷公于卞,为家人。
昭襄王二年(癸丑,公元前二四八年)
日有食之。
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
楚春申君言于楚王曰:“淮北地边于齐,其事急,请以为郡而封于江东。”楚王许之。春申君因城吴故墟以为都邑,宫室极盛。
昭襄王三年(甲寅,公元前二四七年)
王龁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信于君,请再拜辞罪!”
诗句:
- 昭襄王元年(壬子,公元前二四九年)——吕不韦为相国,东周君被迁至阳人聚,西比亡国,有七邑:河南、洛阳、穀城、平阴、偃师、巩、缑氏。
- 蒙骜伐韩,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
- 楚灭鲁,迁鲁顷公于卞,为家人。
- 昭襄王二年(癸丑,公元前二四八年),日有食之。
- 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
- 楚春申君言于楚王曰:“淮北地边于齐,其事急,请以为郡而封于江东。”楚王许之。春申君因城吴故墟以为都邑,宫室极盛。
- 昭襄王三年(甲寅,公元前二四七年),王龁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
- 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
-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信于君,请再拜辞辞!”
译文:
- 吕不韦成为相国,东周君被迁移到阳人聚。
- 蒙骜攻击韩国,夺取成皋和荥阳,并首次设置三川郡。
- 楚国灭亡了鲁国,将鲁顷公迁徙到卞县居住,成为了家人。
- 昭襄王二年(癸丑年,公元前二四八年),发生日食。
- 蒙骜进攻赵国,成功占领成皋和荥阳,初次在该地区设立三川郡。
- 楚国的春申君对楚王说:“淮河以北的土地临近齐国,情况紧急,请把这一地区设置为郡并封赏给东边的人们。”楚王同意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因此利用吴国的旧都建造城池,宫殿极其豪华。
- 昭襄王三年(甲寅年,公元前二四七年),王龁进攻上党的各座城市,全部拿下,初次设置太原郡。
- 信陵君畏惧获罪,不肯回魏国,告诫门下人员说:“有敢替魏国出使的人前来,一律处以死刑!”他的门客没有人敢劝他。毛公和薛公见到信陵君后对他说:“您之所以在诸侯中享有声望,全凭有魏国这个后盾。如今魏国危急,您却不去解救它,如果秦国攻占了大梁,毁坏了先王的宗庙,那么您将何以面对天下?我们担心您的声誉将会受损。”话还没说完,信陵君的脸色就变了,立即驾车返回魏国。魏王握着信陵君的手流泪,任命他为上将军。
- **安陵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做官,秦国让他掌管管地,但信陵君未能攻破管地便罢休。后来有人告诉安陵君说:“请您派遣缩高回国吧,我将任用他担任五大夫的官职,让他担任执掌符节的长官。”安陵君说:“安陵是个小国,无法保证百姓服从命令。使者亲自前去要求缩高回来任职。但是官吏带领使者到达缩高住处时,使者传达了信陵君的命令,缩高说:“国君的恩宠让我去攻打管地,这是父亲的教导儿子守护国家。如果父亲攻击儿子守卫的国家,那是人的耻辱;见到臣下却要服从他,那是背离君主的行为。父亲教导儿子背弃君主的行为,也是君主所不喜悦的。我再次拜谢!”使者将这些话回报给了信陵君。信陵君非常愤怒,派人前往安陵君那里说道:“安陵这个地方和魏国内部没什么两样。现在我要攻打管地却不能成功,秦国军队就会来到我的门前。我们的国家肯定会面临危机。希望您能尽快将缩高送回来。如果您不这样做的话,我将发动全国的军队直捣您的城池。”安陵君回答说:“我们国家的先君成侯接受过襄王的命令来驻守这座城池。他还亲手交给了太府的法典。法典上记载着‘儿子杀死父亲、臣子杀死君主,这种情况是永远不被赦免的。即使全国大赦天下,也不能免除这种罪行。’现在缩高辞去了高位来保全自己的父子关系,而您却说必须将他活着带回去。这样就等于让我违背了襄王的命令并且违反了太府的法典。这样即使死了也不会改变主意的!但我终究是不能违背道义的。”缩高听到这话后说道:“信陵君这个人很凶猛且自以为是。如果他的话真的会给我们国家带来灾难,那我就应该像对待父亲一样把他杀掉。但现在您一定要让我活生生地把缩高带到魏国去,这本身就是违背了道义的事情。我怎能让我的国君有魏国的祸患呢?于是我就到使者那里去了。缩高刎颈自杀了。”信陵君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穿着丧服住在自己的屋里。他让使者向安陵君道歉:“无忌是一个小人,因为过度思考而失信于您。请您再一次向我道歉!”
赏析: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转变,深刻地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诗中不仅体现了当时诸侯之间的权力斗争和策略运用,也反映了个人在国家大事面前的无奈和抉择。
首先提到吕不韦作为相国治理东周君的事件,展示了吕不韦的政治手腕及其对国家的影响。随后叙述了蒙骜在军事上的辉煌成就和对赵国领土的征服,突显了军事才能的重要性。春申君的故事揭示了政治联盟与背叛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在政治风波中的生存之道。
诗歌中还涉及了对人性、忠诚与背叛的探讨。如缩高宁死不屈的精神,体现了他对道义的坚守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富含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个人的选择与牺牲,传达了正义、忠义和勇气等普世价值观。
这首诗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是了解战国时代的重要窗口,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关于忠诚、勇气和智慧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