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沛公攻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会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之以徇。
夏,四月,沛公南攻颍川,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时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南,战洛阳东。军不利,南出轘辕。张良引兵从沛公。沛公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
六月,与南阳守齮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走保城,守宛。沛公引兵过宛,西。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于是沛公乃夜引军从他道还,偃旗帜,迟明,围宛城三匝。南阳守欲自刭,共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见沛公曰:“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郡县连城数十,其吏民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今足下尽日上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有强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足下通行无所累。”沛公曰:“善!”秋,七月,南阳守齮降,封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偕攻析、郦,皆降。所过亡得卤掠,秦民皆喜。
【诗句解读】
三月,沛公攻击开封未果。西与秦将杨熊会战白马,再次与曲遇东交战,大败敌军。杨熊败走至荥阳,二世派遣使者斩首示众。
【译文】
三月,沛公攻开封,未能攻克。向西与秦将杨熊会战白马,又交战于曲遇东方,将其彻底击败。杨熊败逃至荥阳,二世派使节将他斩首示众。
【注释】
- 三月: 指时间,表示具体到农历三月的某一天,用于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点。
- 攻开封、会战白马、交战曲遇东等: 描述沛公的行动和战斗情况,包括攻击目标和具体战斗地点。
- 未克: 表示未能成功攻克或达成目的。
- 荥阳: 地名,位于现今中国河南省,当时为秦朝的重要城市之一。
- 使者斩之: 表示秦朝派遣使者前往执行斩杀的命令。
【赏析】
此句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沛公在三月攻打开封的战役过程,展现了沛公的军事行动及其战术运用。同时,通过对战败后的处理方式——斩首示众,强调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及对敌人的严厉惩罚。
【诗句解读】
夏四月,沛公南攻颖川,屠城。因张良参与,进而略取韩地。时赵别将司马卬欲渡河入关。沛公遂北攻平阴,阻断黄河津渡向南,战于洛阳东。战事不顺,南出轘辕。张良引兵从沛公,助其继续作战。
【译文】
夏季四月份,沛公向南进攻颍川,屠城。由于张良的帮助,他进一步占领了韩国的土地。此时赵国的将领司马卬正打算渡过黄河进入关中。沛公于是向北攻打平阴,断掉了黄河渡口向南的道路,在洛阳东部交战。战事不利,南出轘辕。张良带领军队随从沛公作战。
【注释】
- 夏四月: 指的是农历四月,通常与春季相连的夏季月份。
- 南攻颖川、屠城、略取韩地等: 描述了沛公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和成果,包括攻占城池、消灭敌人等。
- 司马卬、渡河入关: 分别指司马卬和其军事行动的目的,即通过渡河进入关中地区。
- 张良、从军: 描述了张良在战斗中的角色以及他协助沛公的行动。
- 从者: 表明张良是跟随沛公一同参战的将领之一。
【赏析】
此段诗反映了沛公在夏季四月份的军事活动,特别是他对颖川的攻占以及对韩地的占领。张良的加入不仅提升了沛公的战斗力,也显示了他作为谋士的价值和能力。整体来看,这段诗展示了秦末民变时期战争的残酷及个体在乱世中的生存与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