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薄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巨鹿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于是赵王歇及张耳乃得出巨鹿城谢诸侯。张耳与陈馀相见,责让陈馀以不肯救赵;及问张黡、陈泽所在,疑陈馀杀之,数以问馀。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印哉?”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馀起如厕。客有说张耳曰:“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陈馀还,亦望张耳不让,遂趋出,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赵王歇还信都。

资治通鉴·卷八·秦纪三
项羽破秦军,救巨鹿之战胜利

  1. 诗中内容
    古诗《资治通鉴·卷八·秦纪三》描绘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胜利。项羽以威震楚国的气势,派遣当阳君和薄将军率军渡河救援巨鹿。经过激战,他们成功打破章邯的甬道,王离军缺粮而败,陈馀又请求增援。项羽最终率全军渡河,船只沉没、兵器釜甑皆尽,庐舍焚烧,士卒誓死相随无退意。随后,楚军包围王离,与秦军遭遇九战,大败之。章邯撤退,诸侯兵得以进击秦军,最终杀死苏角,俘虏王离。涉间拒绝投降,自焚而死。此时,楚军士气高昂,诸侯军队望风披靡。项羽因此成为诸侯上将军,赵王歇及张耳得以出城谢罪。陈余因不肯救援赵国被责备,并质疑张黡、陈泽的下落。然而,陈余并未受责罚,反而脱下印绶赠予张耳,张耳亦不接受。陈余起身如厕,有人劝张耳夺取陈余的印绶。张耳于是戴上印绶,收回部下。陈余返回后,与张耳对峙不退,独自率领数百人到河上泽中渔猎。赵王歇返回信都。
  2. 译文
    卷八·秦纪三: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薄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巨鹿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于是赵王歇及张耳乃得出巨鹿城谢诸侯。张耳与陈馀相见,责让陈馀以不肯救赵;及问张黡、陈泽所在,疑陈馀杀之,数以问余。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印哉?”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馀起如厕。客有说张耳曰:“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陈馀还,亦望张耳不让,遂趋出,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赵王歇还信都。
  3. 赏析
    此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向读者展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资治通鉴·卷八·秦纪三》中的诗篇以其鲜明的对比手法突出了项羽与陈馀之间的差异以及两人的性格特点。项羽的豪气干云和陈馀的犹豫不定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中对项羽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进行了赞扬,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领袖的威严和决断力。此外,诗歌中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通过对项羽与陈馀的比较,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英雄人物的不同看法和个人品质的重要性。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深刻的道理,值得后人深思和学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