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道砀,至阳城与杠里,攻秦壁,破其二军。
二世皇帝下三年(甲午,前二零七年)
冬,十月,齐将田都畔田荣,助楚救赵。
沛公攻破东郡尉于成武。
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秦围赵急,宜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疲,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有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半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举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也!”
诗句释义及译文:
- 沛公(即刘邦)率军从陈县出发,攻克砀郡后,进军阳城和杠里,先后击败秦军两次。
- 注释:沛公指刘邦。陈县是刘邦起兵之地,这里指他开始进攻。砀郡是今安徽省砀山县,位于黄河以北的地区,是秦军的防线。阳城和杠里都是古代地名,可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 赏析:此句描绘了刘邦率领军队向北方进发并取得显著战果的场景。
- 在二世皇帝即位三年的冬十月时,齐国将领田都背弃田荣,转而帮助楚国攻打赵国。
- 注释:二世皇帝即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7年为秦始皇去世后的第三年,即秦二世三年(前209年)。
- 赏析:此句描述了齐、楚两国联合起来对抗赵军的情况,反映了战国末期诸侯割据的局面。
- 沛公在东郡(今河南东部地区)攻破当地尉的军队。
- 注释:东郡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东部地区。“破其军”意味着战胜了这支军队。
- 赏析:此句展示了刘邦在军事上的一次小胜,增强了自己的士气。
- 宋义带领军队抵达安阳,但在停留了四十六天后没有继续前进。项羽对宋义表示反对,认为应当迅速渡河攻击秦军。
- 注释:安阳在今河南省安阳市。“留四十六日”可能是指宋义拖延行军时间,未能及时行动。
- 赏析:这段描写展现了宋义与项羽之间的分歧以及他对军事行动的犹豫不决,这为后续的政变埋下了伏笔。
- 宋义认为应该优先攻击秦、赵两方。他主张利用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而不是像项羽那样直接冲锋。
- 注释:宋义主张的是传统的战略思想,即通过围攻和消耗对方来取胜。
- 赏析:此句反映了宋义的军事理念,强调防守和等待时机的重要性。
- 于是,宋义下令全军停止前进,而是让士兵饮酒庆祝。由于天气寒冷且大雨倾盆,士兵们饥寒交迫,士气低落。
- 注释:士兵们因为严寒和饥饿而疲惫不堪,宋义却让他们饮酒狂欢,这种行为引起了项羽极大的不满。
- 赏析:此句揭示了宋义在战争中的消极态度,导致了士兵士气的严重下降。同时,也暗示了项羽后来能够成功的原因与他的士兵相比。
- 项羽指出宋义的行为违背了国家的利益,不关心士兵,也不重视实际的战斗准备。
- 注释:这里提到的“国家安危”,指的是当时秦国正全力攻打赵国,如果赵国被灭,秦国将会更加强大,从而威胁到整个战国的局势。
- 赏析:此句体现了项羽作为领导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他要求宋义立即采取行动,否则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危机。这也显示了项羽的果断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