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已破章邯于东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沛公又与秦军战于雍丘,大破之,斩李由。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馀乃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时连雨,自七月至九月。项羽、沛公攻外黄未下,去,攻陈留。闻武信君死,士卒恐,乃与将军吕臣引兵而东,徙怀王自盱眙都彭城。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魏豹下魏二十馀城,楚怀王立豹为魏王。
后九月,楚怀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诗句:资治通鉴·卷八·秦纪三
译文:秦二世二年(癸巳,公元前208年),章邯在东阿打败了项梁的军队。项梁带领军队向西进军,北上到达定陶,又在那里击败了秦军。项羽和沛公与秦军在雍丘进行战斗,大败秦军,斩杀了李由。项梁因战胜而变得轻敌,有骄傲之色。宋义劝谏说:“打了胜仗而将骄卒惰,这是失败的征兆。现在士卒疲惫,而秦军却日益增多,臣为您担心。”但项梁没有听从宋义的建议。后来宋义去齐国游说,途中遇到齐国使者高陵君显,问对方:“您会见到武信君吗?”高陵君回答:“会的。”宋义说:“我分析武信君的军队必败。您慢慢走可能免于一死,快速走则会遇到祸患。”秦二世起兵增援章邯进攻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当时连降大雨,从七月一直下到九月。项羽、沛公攻打外黄没有攻克,离开后转而攻打陈留。听说武信君死了,士卒们恐惧,于是联合将军吕臣率领军队向东进发,把怀王从盱眙迁徙到彭城做都城。吕臣的军队驻扎在彭城的东边,项羽的军队驻扎在西边,沛公的军队驻扎在砀县。
注释: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该文献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 宋神宗以此书“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赐名“资治通鉴”。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作品之一,其编纂始于北宋时期,由司马光主持完成。该作品以其严谨的历史记录、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历史洞察而闻名于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资治通鉴》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过程。
《资治通鉴》的编纂背景和目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重视和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司马光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他的这一著作不仅展示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于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此外,《资治通鉴》还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它的文风典雅、叙述流畅,能够很好地反映作者的文学修养和表达能力,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愉悦感和审美上的享受。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以其严谨的史料记录、详实的历史描绘、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以及对国家的关怀和对历史的反思而备受推崇。通过深入研究这部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以及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