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欲上书自陈,幸二世寤而赦之。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馀年矣。逮秦地之狭隘,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饬政教,官斗士,尊功臣;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又北逐胡、貉,南定北越,以见秦之强。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此皆臣之罪也,臣当死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馀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及二世所使案三川守由者至,则楚兵已击杀之。使者来,会职责相下吏,高皆妄为反辞以相傅会,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诗句:资治通鉴·卷八·秦纪三
译文:
赵高之威震朝纲,权倾天下。二世皇帝昏庸无能,宠信赵高,任其专断国政,导致天下大乱。丞相斯本为贤臣良将,却因赵高构陷而蒙冤屈死,其子与其中子亦遭不幸,家族被夷灭。
注释:
- 斯(秦始皇):名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全国统一的皇帝,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时期。
- 二世皇帝:名胡亥,秦始皇的少子,即位后年幼无知,由赵高等宦官掌控朝政,导致国家走向衰败。
- 郎中令:古代官名,负责宫廷侍卫及传达诏令,地位较高。
- 私怨:指个人恩怨,这里指赵高的怨恨。
- 闻声:古代礼仪中,天子与群臣相见需隔帘听声音,以示尊重。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以其严谨的史实考证和深刻的社会剖析,被誉为“帝王家事,宰相心术”。
《资治通鉴》中的《秦纪三》主要讲述了秦国的历史。书中详细记载了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秦帝国的建立及其灭亡的过程。尤其是秦二世时期的赵高与丞相斯的故事,更是揭示了权力斗争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赵高利用自己与二世皇帝的特殊关系,排除异己,独揽大权,最终导致整个朝廷的动荡不安。
此篇故事不仅展现了秦末动乱的惨烈,还深刻揭示了权力欲对人性的腐蚀作用,以及在极端政治环境下,个人道德和良知的丧失。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变迁。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在任何时代都要谨慎行事,保持内心的清明和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