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虖!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艹熭},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蚤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虖!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而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这首诗的原文是《资治通鉴》卷十四·汉纪六:“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虖!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黄帝曰:‘日中必昃,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蚤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虖!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而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译文:
汉朝建立之初,国家的基础是相互猜忌的局面,下面的人遭受灾祸,上面的人忧虑不已,这绝不是安定国家和保全百姓的办法。如今有些亲近的兄弟谋划要成为皇帝,亲近的侄子想要反叛。现在吴王也来告状了。皇上年纪正当旺盛,行事仁义还没有超过,恩德施予还多于其他诸侯,却还是这样不稳定。何况那些强大的诸侯呢? 他们的权力甚至还要大很多!但是天下很少安宁,为什么呢?因为大诸侯的国王年幼力弱没有长大,汉朝廷设置的辅佐大臣掌握着实权。几年后,诸侯的国王大多已经成年,血气方刚。汉朝的辅助大臣因生病而受到免职,他们自己安排的官吏和幕僚遍布各地。这样一来,与历史上的淮南王刘长、济北王刘兴居叛乱的情况有何不同呢?当时如果能够及早安定下来,即使像尧舜那样圣明的君主也治理不好国家。古语说:“太阳偏斜时必须用盾牌遮挡阳光!”现在如果让这种局面得以顺利地维持下去并完全安宁,那是多么容易啊!但这些人就是不肯早早采取行动,最终反而杀害自己的骨肉亲属,这是秦朝末年的做法啊!那些异姓诸侯王强横起来发动叛乱,汉朝侥幸胜利了,但仍然改变不了他们所以然的原因;同姓诸侯王继承这些弊端发动叛乱,已经出现征兆了,他们的势力也将随之恢复。祸患的变化,我们无法预测到会是什么结果,即便是英明的皇帝处理这些问题也感到不安。后代的君王们将会如何应对呢!
注释:
-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说明国家建立初期,由于各方势力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国家难以安定。
- “下数被其殃”:下面的人频繁遭受灾难。
- “上数爽其忧”:上面的人多次担忧和焦虑。
- “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指的是大诸侯王年幼力弱还没有长大成人。
- “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汉朝设立的辅政大臣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 “数年之后”:几年之后。
- “血气方刚”:血气正旺,精力旺盛。
- “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汉朝的辅政大臣因病被免职。
- “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他们自行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各级官员。
- “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这与历史上淮南王刘长、济北王刘兴居叛乱的情况有何不同?
- “日中必昃”:出自《尚书·君牙》,意为太阳到了正午必定向西斜。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发生转变。
- “操刀必割!”:意思是拿着刀一定会割肉。比喻做事果断,毫不犹豫。
- “不幸而胜之矣”:幸运的是战胜了他们。
- “其势尽又复然”:他们势力恢复的趋势又出现了。
- “殃祸之变”:祸患和灾难的发生。
- “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英明的皇帝处理这些事情也不能使其安宁。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汉朝初建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矛盾。诗中提到的国家建立在互相猜忌的基础上,使得上下都处于不安的状态。同时指出,尽管汉朝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削弱诸侯王的权力等,但由于诸侯王年幼力弱,辅政大臣又因病被免职,导致他们自行任命亲信担任官职,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利于中央政府的力量。这种局面使得汉朝的统治更加困难,甚至在某些时候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动荡。最后诗人感叹,即使在英明的皇帝处理这些问题也无法使国家安宁,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