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太傅贾谊上疏曰:“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匈奴宾服,百姓素朴,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立经陈纪,为万世法。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
资治通鉴 · 卷十四 ·汉纪六
梁太傅贾谊上疏曰:“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匈奴宾服,百姓素朴,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立经陈纪,为万世法。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
诗句释义:
- “资治通鉴 · 卷十四 ·汉纪六” - 这是书籍的标题和卷号,表明这是《资治通鉴》中的第四十四章关于汉朝第六年的记录。
- “梁太傅贾谊上疏” - 贾谊是西汉的一位大臣和学者,他在此处向梁国的太傅(相当于宰相)上书,表达他对国家当前形势的看法和建议。
- “臣窃惟今之事势” - “臣”指的是贾谊自己,”窃”是表示他私下里的思考,”惟”是思考的意思,”今之事势”是指当前的局势和情况。
- “可为痛哭者一” - 这四个字表达了贾谊对目前形势的极度不满和悲愤之情。
- “可为流涕者二” - 这同样表达了贾谊对现状深感悲伤的情绪。
- “可为长太息者六” - 这六次叹息表达了贾谊对于国家未来可能走向的深深忧虑。
- “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 - 这句表达了贾谊希望皇帝能够听取他的建议,让他有机会在皇帝面前仔细讨论和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 “因陈治安之策” - 贾谊提出了具体的治国策略。
- “试详择焉” - 意思是让皇帝仔细考虑这些策略。
- “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 - 这里描述了治理国家的艰辛,需要耗费智慧和努力。
- “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 - 这里的“乐”指快乐和平的时代,“诸侯轨道”指的是各诸侯国遵守规矩,“兵革不动”表示没有战争。
- “匈奴宾服,百姓素朴” - 描述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归顺以及百姓的朴实无华。
- “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 - 形容如果能够实现这些理想,那么死后也能成为英明的神主。
- “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 - 这是对皇帝的赞美和期望。
- “上配太祖,与汉亡极” - 这句话表示希望皇帝能继承高祖和太宗的理想,超越历史。
- “立经陈纪,为万世法” - 意思是制定法律制度,使之成为后世的典范。
- “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 - 尽管后代可能会有愚蠢或不成器的子孙,他们仍然可以继承祖先的业绩并获得安宁。
- “以陛下之明达” - 这是对皇帝的高度赞扬。
- “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 - 希望皇帝能任用那些稍微懂得治国之道的人帮助他治理天下。
赏析:
这首诗是贾谊给梁国太傅的上疏,表达了他对当时国政的种种担忧和建议。诗中贾谊详细分析了当前的政治形势,指出了很多问题和隐患,并提出了一些他认为可行的政治改革措施。他希望通过皇帝的支持和采纳他的建议,来改善国家的现状。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贾谊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