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晦,日有食之。
吴王之弃军亡也,军遂溃,往往稍降太尉条侯及梁军。吴王渡淮,走丹徒,保东越,兵可万馀人,收聚亡卒。汉使人以利啖东越,东越即绐吴王出劳军,使人鏦杀吴王,盛其头,驰传以闻。吴太子驹亡走闽越。吴、楚反,凡三月,皆破灭,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谋为是;然梁王由此与太尉有隙。
三王之围临菑也,齐王使路中大夫告于天子。天子复令路中大夫还报,告齐王坚守,“汉兵今破吴楚矣。”路中大夫至,三国兵围临菑数重,无从入。三国将与路中大夫盟曰:“若反言:‘汉已破矣,齐趣下三国,不,且见屠。’”路中大夫既许,至城下,望见齐王曰:“汉已发兵百万,使太尉亚夫击破吴、楚,方引兵救齐,齐必坚守无下!”三国将诛路中大夫。齐初围急,阴与三国通谋,约未定;会路中大夫从汉来,其大臣乃复劝王无下三国。会汉将栾布、平阳侯等兵至齐,击破三国兵。解围已,后围齐初与三国有谋,将欲移兵伐齐。齐孝王惧,饮药自杀。
诗句:资治通鉴·卷十六·汉纪八 壬午晦,日有食之。吴王之弃军亡也,军遂溃,往往稍降太尉条侯及梁军。吴王渡淮,走丹徒,保东越,兵可万馀人,收聚亡卒。汉使人以利啖东越,东越即绐吴王出劳军,使人鏦杀吴王,盛其头,驰传以闻。吴太子驹亡走闽越。吴、楚反,凡三月,皆破灭,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谋为是;然梁王由此与太尉有隙。
译文: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当时,吴王刘濞因失去军队支持而逃亡,导致军队崩溃,许多士兵投降给了太尉和梁国的军队。吴王逃往淮水以南地区,并最终退守到了东越,此时他的部队大约有一万人左右。为了招揽人心,汉文帝派人用财物收买了东越,但东越却欺骗吴王出来慰劳军队。之后,东越的士兵杀死了吴王,并将他的头颅带回,然后通过快速传递向汉朝报告了此事。同时,吴王的儿子吴太子刘驹也逃跑到闽越。由于这次叛乱持续了大约三个月后终于被平定。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将领开始支持太尉的决策,而梁王因此与太尉产生了矛盾。
赏析:本段历史记载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局势和军事斗争。其中,吴王刘濞的失势以及随后的政变,揭示了政治权力的争夺和个人野心对国家稳定的破坏性影响。同时,汉文帝的应对策略,包括使用物质利益引诱东越和快速传递信息的方式,展现了古代中国在处理危机时的机智和政治智慧。此外,叛乱的平定过程展示了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军事行动和政策效果,以及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和互动。这些内容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历史,还为我们提供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政治运作方式的深刻洞察。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理解:
诗句释义:
- 资治通鉴·卷十六·汉纪八 壬午晦,日有食之。 -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重要的天文事件——日食的发生。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月球运行至地球和太阳之间时遮挡住太阳的光芒。
- 吴王之弃军亡也,军遂溃,往往稍降太尉条侯及梁军。 - 这里提到了吴王放弃自己的军队后,导致军队崩溃,并且部分军队逐渐投降了太尉和其他将领。这反映了吴王在面对困境时可能缺乏领导力或决断力,导致了军队的支持和忠诚的丧失。
- 吴王渡淮,走丹徒,保东越,兵可万馀人,收聚亡卒。 - 描述了吴王渡过淮水,并退守到丹徒地区,拥有约一万多人的军队,并且重新聚集了一些散失的士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 汉使人以利啖东越,东越即绐吴王出劳军,使人鏦杀吴王,盛其头,驰传以闻。 - 这段叙述描绘了汉文帝派使者给东越施加利益诱惑,诱使东越欺骗吴王出来慰劳军队。随后,东越的士兵杀死了吴王,并将其头颅带回,并迅速传达消息给汉朝。
- 吴太子驹亡走闽越。 - 这里说明了吴王的儿子逃离吴国,投奔闽越。这表明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可能非常激烈,甚至可能导致儿子的流亡。
- 吴、楚反,凡三月,皆破灭,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谋为是;然梁王由此与太尉有隙。 - 描述了吴国和楚国的反叛行动持续了大约三个月后,都被平定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将领开始支持太尉的政策,但梁王因此与太尉产生了分歧。这里的“太尉”很可能指的是当时的大司马(即太尉),他是汉朝的重要官员之一,负责掌管军事事务。而梁王则可能是指梁国的国王,因为历史上梁国是一个诸侯国。这种分歧反映出政治联盟中的内部矛盾和权力争斗。
关键词解释:
- 日有食之:日食,一种天文学现象,当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遮挡住太阳的光芒,导致地球上的人看不到阳光。
- 条侯:指太尉周亚夫,是西汉的一位著名将军和官员。他后来被封为条侯。
- 东越:指位于今天的浙江一带的一个古代国家。在这个故事中,东越可能是吴王的支持者之一。
- 汉使人以利啖东越:汉文帝派遣使节向东南地区的国家提供好处或利益,以吸引他们支持汉朝的政策或对抗吴国的行动。
- 燕山:指位于今天的辽宁一带的一个古代山脉。它可能是吴王逃离到的地方之一。
- 临菑:古称齐地,今山东省潍坊市一带,是齐国的都城。在这个地点发生了三国围攻临菑的事件,这是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直接关系到齐国的命运。
- 栾布、平阳侯:他们是汉朝时期的将领,参与平定了吴、楚的叛乱。栾布是著名的勇将,而平阳侯则可能是另一位重要将领。
- 梁王:指梁国的国王或首领,历史上梁国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
- 太尉谋:指太尉周亚夫的策略或计划。
综上所述:
诗句:资治通鉴·卷十六·汉纪八 壬午晦,日有食之。吴王之弃军亡也,军遂溃,往往稍降太尉条侯及梁军。吴王渡淮,走丹徒,保东越,兵可万馀人,收聚亡卒。汉使人以利啖东越,东越即绐吴王出劳军,使人鏦杀吴王,盛其头,驰传以闻。吴太子驹亡走闽越。吴、楚反,凡三月,皆破灭,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谋为是;然梁王由此与太尉有隙。
译文: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当时,吴王刘濞因失去军队支持而逃亡,导致军队崩溃,许多士兵投降给了太尉和梁国的军队。吴王逃往淮水以南地区,并最终退守到了东越,此时他的部队大约有一万人左右。为了招揽人心,汉文帝派人用财物收买了东越,但这并未成功。然而,东越却欺骗吴王出来慰劳军队。之后,东越的士兵杀死了吴王,并将他的头颅带回,然后通过快速传递向汉朝报告了此事。同时,吴王的儿子刘驹也逃跑到闽越。由于这次叛乱持续了大约三个月后终于被平定。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将领开始支持太尉的决策,而梁王因此与太尉产生了矛盾。
关键词解释:
-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一种天文现象,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遮挡住太阳的光芒,导致地球上的人看不到阳光。
- 条侯:指太尉周亚夫,是汉代的一位著名将军和官员。他后来被封为条侯。
- 东越:古代的一个独立国家,位于今天的浙江一带。在这个故事中,东越可能是吴王的支持者之一。
- 汉使人以利啖东越:指汉文帝派使节向东南地区的国家提供好处或利益,以吸引他们支持汉朝的政策或对抗吴王的行动。
- 燕山:指位于今天的辽宁一带的一座山脉。可能是吴王离开去往的地方之一。
- 临菑:古称齐地,今天的山东省潍坊市一带。在这里发生了三国围攻临菑的事件,这是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直接影响了齐国的命运。
- 栾布、平阳侯:两位汉朝时期的著名将领,参与了平定吴、楚叛乱的战斗。其中一位是著名的勇将栾布,另一位则是平阳侯。
- 梁王:指梁国的国王或首领,在当时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他可能因为与太尉的关系而与太尉产生矛盾。
- 太尉谋:指太尉周亚夫的战略或计划。
- 太尉周亚从:周亚夫是汉代的一位杰出将领和重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早期作为将领参与平定叛乱到成为朝中重臣的经历都显示了他非凡的能力。
- 燕山:位于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市北侧,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山峰。它是许多古代文化和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 临菑:古称齐地,今天的山东省潍坊市一带。这里不仅是齐国的都城所在地,也是历史上多次军事冲突的焦点地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多个国家的势力在这里角逐,如齐国、燕国等。在今天,临菑成为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迹。
赏析:
本诗通过对《资治通鉴》中事件的叙述,揭示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诗中通过描述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其结果,展现了当时汉朝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政治策略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等复杂因素如何交织在一起影响历史进程。这首诗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的一段重要历史,而且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反映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