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上书言军事,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拑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袁盎、刘通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令拜受诏。吴王闻袁盎来,知其欲说,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谁拜!”不肯见盎,而留军中,欲劫使将;盎不肯,使人围守,且杀之。盎得间,脱亡归报。
太尉亚夫言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乘六乘传,将会兵荥阳。发至霸上,赵涉庶说亚夫曰:“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殽、渑厄狭之间;且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今吾据荥阳,荥阳以东,无足忧者。”使吏搜殽、渑间,果得吴伏兵。乃请赵涉为护军。
资治通鉴 · 卷十六 · 汉纪八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上书言军事。见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拑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袁盎、刘通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令拜受诏。吴王闻袁盎来,知其欲说,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谁拜!”不肯见盎,而留军中,欲劫使将;盎不肯,使人围守,且杀之。盎得间,脱亡归报。
太尉亚夫言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乘六乘传,将会兵荥阳。发至霸上,赵涉庶说亚夫曰:“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殽、渑厄狭之间;且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今吾据荥阳,荥阳以东,无足忧者。”使吏搜殽、渑间,果得吴伏兵。乃请赵涉为护军。
译文:
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时,向皇帝报告军事情况。他见到皇帝后,皇帝问:“听说晁错已经死了,吴和楚的军队已经被击败了吗?”邓公回答说:“吴国叛乱已经有几十年之久了;他们因愤怒而削地,名义上是为了诛杀晁错,实际上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会紧闭嘴巴,不敢再议论这件事。”皇帝说:“为什么?”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太强大不能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地方权力,以此来尊敬京师,这是长远的利益。计划刚开始实施,却最终遭受到重大的杀戮。内部阻止忠臣的发言,外部替诸侯报仇,我私下里认为皇上不应该采取这样的行动。”于是皇帝感慨地说:“您的意见很好,我也感到遗憾!”袁盎、刘通到达吴国,吴、楚的军队已经开始攻打梁国的城墙了。宗正因为是自己的人,先进去会见吴王,向他传达皇帝的命令让他接受诏令。吴王听到袁盎来访,知道他打算劝说自己,笑着答应了他的话:“我已经是东帝了,还有什么人需要向我跪拜!”不肯见袁盎,而是把他留在军营中,想要劫持他指挥军队;袁盎不肯,就派人包围了他,并且准备杀掉他。袁盎得到机会逃脱,逃回了朝廷报告情况。太尉周亚夫对皇帝说:“楚国的军队行动迅速灵活,难以与之抗衡,希望我们能够放弃梁国,切断他们的粮道,这样就可以控制他们了。”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周亚夫乘坐了六辆快车,带领部队来到了荥阳。出发的时候来到了霸上,赵涉庶劝说周亚夫说:“吴王一向富有,已经和忠诚的将士们团结在一起很久了。他知道将军就要出发了,一定会在崤山和渑池狭窄的地区放置间谍;况且军事事务关系到神灵,将军为什么不从这里往右边走,走蓝田,通过武关,抵达洛阳!这样间谍活动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两天后,直接进入武器库,敲起战鼓。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就会认为将军是从天而降的。”太尉按照他的计谋行事,到了洛阳非常高兴地说:“七国叛乱,我乘坐传车到这里,自己也没有料到能完全平安无事。如今我占据荥阳,荥阳以东没有可以担忧的问题。”让官吏搜查了崤山和渑池之间的地区,果然找到了吴国的埋伏军队。于是请赵涉担任护军。
注释:
- “谒者仆射邓公”:指的是邓公,他是汉朝的一位高级官员,担任过谒者仆射这一职位。谒者仆射是一种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并处理一些紧急事务。
- “为校尉”:担任校尉是邓公的职责之一。校尉在当时是一种军事官职,负责统领一小队士兵。
- “上书言军事”:指邓公向皇帝上书陈述军事方面的情况或意见。
- “上问曰”:这里指的是皇帝(文帝刘邦)询问邓公的意思。
- “吴为反”:吴国发生了叛乱。“为”在这里是动词,表示事情发生。
- “发怒削地”:指吴国由于愤怒而发动战争并削地(割让土地给其他诸侯)。
-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的名义进行军事行动。晁错是汉朝的一位大臣,因为主张削弱诸侯的权力而被文帝刘邦处死。
- “计画始行”:这里的“计画”是指军事计划或者谋略。“始行”表示开始实施。
- “卒受大戮”:最后遭受到极大的伤害或惩罚。这可能意味着战争的结果非常糟糕或者失败。
- “杜忠臣之口”:堵住了忠诚大臣们的嘴巴。
- “为诸侯报仇”:替诸侯们报仇。这句话暗示了邓公认为晁错被杀是为了给诸侯们一个报复的机会。
- “不取”:不接受。
- “喟然长息”:感叹的声音,表示深思或感慨。
- “吾亦恨之”:我也很遗憾。
- “袁盎、刘通至吴”:袁盎和刘通来到吴国(即吴国)。
- “吴、楚兵已攻梁壁矣”:吴国和楚军已经攻打梁国的城墙。
- “宗正以亲故”:因为亲戚关系而得以先行进入。
- “谕吴王”:告诉吴王。
- “令拜受诏”:命令吴王接受诏令。
- “吴王闻袁盎来”:吴王听到了袁盎的到来。
- “知其欲说”:知道袁盎的意图。
- “笑而应曰”:笑着说着回答说。
- “我已为东帝”:已经成为东帝。“已”是副词,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达到某种状态。
- “尚谁拜”:还有谁需要向他下跪呢?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汉景帝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文章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人物之间的交流和决策过程。文中涉及的人物包括汉景帝、袁盎、刘通、宗正、太尉等历史人物。通过对他们的言行描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动荡。同时,文章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