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吴攻梁急,梁数使使条侯求救,条侯不许。又使使诉条侯于上。上使告条侯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兵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塞其饟道。梁使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尚弟羽为将军;羽力战,安国持重,乃得颇败吴兵。吴兵欲西,梁城守,不敢西;即走条侯军,会下邑,欲战。条侯坚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终不出,条侯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士卒多饥死叛散,乃引而去。二月,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夜亡走;楚王戊自杀。
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它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借人,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它利害,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
资治通鉴·卷十六 · 汉纪八
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吴攻梁急,梁数使使条侯求救,条侯不许。又使使诉条侯于上。上使告条侯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兵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塞其饟道。梁使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尚弟羽为将军;羽力战,安国持重,乃得颇败吴兵。吴兵欲西,梁城守,不敢西;即走条侯军,会下邑,欲战。条侯坚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终不出,条侯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士卒多饥死叛散,乃引而去。二月,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夜亡走;楚王戊自杀。
赏析
在这段历史记载中,我们见证了两位重要人物——汉武帝的孙子、梁国王太子与汉朝的杰出将领周亚夫之间的紧张对峙。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冲突,它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和权力斗争。
政治背景:此战发生在汉景帝时期(前三年),当时汉朝与周边的吴国和楚国关系复杂,两国不断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梁王的求援和周亚夫的拒绝救援,显示了汉朝内部的权力分配和政治斗争。
战术策略:周亚夫的坚守不战策略非常精妙。他选择在战略要地设置障碍,阻止敌军的进一步前进,同时利用天气变化和士兵疲惫来削弱敌人的士气。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最终导致了吴楚联军的崩溃。
人物性格:周亚夫的坚定和谨慎在危机时刻显现出他的领导力。即使在面对巨大压力时,他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坚持原则。而梁王太子虽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但最终被政治力量所左右,未能有效执行。
历史影响:这次战役不仅决定了三国的命运,也影响了后来汉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周亚夫的坚守和战术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忠诚的态度,成为了后世评价的重要标准。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古代战争的真实面貌,以及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和战略思维。这不仅是对古代军事策略的研究,也是一次对人性、权力和政治斗争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