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恐,使邹阳入长安,见皇后兄王信说曰:“长君弟得幸于上,后宫莫及;而长君行迹多不循道理者。今袁盎事即究竟,梁王伏诛,太后无所发怒,切齿侧目于贵臣,窃为足下忧之。”长君曰:“为之奈何?”阳曰:“长君诚能精为上言之,得毋竟梁事;长君必固自结于太后,太后厚德长君入于骨髓,而长君之弟幸于两宫,金城之固也。昔者舜之弟象,日以杀舜为事,及舜立为天子,封之于有卑。夫仁人之于兄弟,无藏怒,无宿怨,厚亲爱而已。是以后世称之。以是说天子,徼幸梁事不奏。”长君曰:“诺。”乘间入言之。帝怒稍解。
是时,太后忧梁事不食,日夜泣不止,帝亦患之。会田叔等按梁事来还,至霸昌厩,取火悉烧梁之狱辞,空手来见帝。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问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上大然之,使叔等谒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羊胜、公孙诡之属为之耳,谨已伏诛死,梁王无恙也。”太后闻之,立起坐餐,气平复。
诗句翻译与注释:
- 资治通鉴·汉纪八
-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记录了从战国时代到北宋初年的重要历史事件。
- “卷十六”指的是资治通鉴这部史书中的第16卷。
- “汉纪八”则是指汉朝的第8个年号的纪事。
- 梁王恐(梁王害怕):表示梁王感到恐惧或不安。
- 使邹阳入长安,见皇后兄王信说曰(让邹阳进入长安,去对皇后兄长王信陈述):梁王派遣邹阳作为使者前往长安,向皇后的哥哥王信进言。
- 长君弟得幸于上(长君的弟弟得到皇上的宠爱):指王信的弟弟,即梁王。
- 今袁盎事即究竟,梁王伏诛(如果袁盎的事情最终得以解决,梁王将被处死):指袁盎的案件最终得到了解决,梁王也因此被处以死刑。
- 太后无所发怒(太后无法再发作愤怒):意指太后不再对梁王产生愤怒之情。
- 贵臣(尊贵的大臣):这里特指那些受到太后青睐或宠爱的人。
- 窃为足下忧之(我为你担忧):邹阳在向王信进言时表达了对他的担忧。
- 诚能精为上言之,得毋竟梁事(如果能精心地向皇上进言,也许能够避免处理梁国的事情):邹阳提出建议,试图通过进言来阻止进一步审理梁国的事件。
- 长君诚能精为上言之(如果长君能真诚地为皇上着想),得毋竟梁事(长君确实能真诚地向皇上进言,也许能够避免处理梁国的事情):邹阳再次强调自己的立场,希望长君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梁国的事情进一步恶化。
- 长君必固自结于太后(长君必须坚定地与太后结好):邹阳建议长君要努力争取太后的支持,与她保持良好关系。
- 太后厚德长君入于骨髓(太后深深地感激和信任长君),而长君之弟幸于两宫(长君的弟弟受到两位太后的宠爱):邹阳指出,由于太后对长君有着深厚的情感,并且长君的弟弟也得到了两位太后的赏识,这给长君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 昔者舜之弟象(从前舜的弟弟象)日以杀舜为事(经常企图杀害舜):这里用舜的弟弟象的故事来说明长君所面临的困境。
- 及舜立为天子,封之于有卑(等到舜成为天子,将他的兄弟封为诸侯):舜把象封到了有卑这个地方,表明他对象的宽容和纵容。
- 夫仁人之于兄弟,无藏怒,无宿怨,厚亲爱而已(仁慈的人对待兄弟之间,不记仇,不怨恨,只是珍惜亲情):邹阳在这里强调,仁义之人对待兄弟应该持有宽容、理解和珍视的态度。
- 是以后世称之(因此,后来的人都称赞这种做法):邹阳通过这句话来表达他对于仁人对待兄弟的态度和做法的赞赏。
- 以是说天子,徼幸梁事不奏(因此他去劝说天子,希望能够免于上报梁国的案情):邹阳通过劝说天子的方式来避免上报梁国的案件。
- 长君曰:“诺”(长君回答说:“好的”):表示长君同意并接受了这个建议。
- 乘间入言之(趁间隙进去进谏):指长君趁着合适的时机向皇帝进谏。
- 帝怒稍解(皇帝的怒气稍微缓解了):表示皇帝的情绪有所平复。
- 是时,太后忧梁事不食(这时,皇太后因为忧虑梁国的事情而不吃饭):指皇太后因为担心梁国的事情而感到忧虑,以至于连饮食都受到影响。
- 日夜泣不止(日夜不停地哭泣):表示皇太后因为忧虑梁国的事情而感到非常悲痛。
- 帝亦患之(皇帝也为此感到担忧):指皇帝因为担心梁国的事情而感到忧虑。
- 会田叔等按梁事来还(正好遇到田叔等人调查梁国的事情回来):指皇帝召见了田叔等人,他们带着关于梁国情况的报告回来了。
- 至霸昌厩(到达霸昌厩这个地方)取火悉烧梁之狱辞(在霸昌厩取火并将梁国的案词全部烧毁):这里指的是田叔等人将梁国的案词全部烧毁了。
- 空手来见帝(带着空手来到皇宫见到皇帝):意味着田叔等人没有携带任何证据或证物来见皇帝。
- 帝曰:“梁有之乎”(皇帝问:“梁国有这件事吗?”):表示皇帝对田叔等人所带来的梁国案词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 叔对曰:“死罪。有之”(田叔回答说:“死罪。确实有这件事”):指田叔承认了他们的调查结果,即梁国确有其事。
- 上曰:“其事安在”(皇帝问:“这件事具体是什么?”):表示皇帝想要了解梁国案词中所提及的具体事情。
- 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问也”(田叔回答说:“皇上不要因为梁国的事情而烦恼”):“毋以”意为不要,“梁事”即指梁国之事。
- 上曰:“何也?”(皇帝问:“为什么这样说呢?”):“何”即为什么。
- 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田叔回答说:“现在如果不依法惩处梁王,就说明汉朝的法律不能执行;虽然梁王已经被依法惩处,但是太后还是非常担忧,她的食欲和睡眠都不安宁,这是因为她还在担忧陛下啊!”):这里田叔解释了他所说的“梁有事”,即指梁国案词所涉及的具体事情。同时,他暗示了如果不依法惩处梁王,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甚至影响到皇帝的安全。
- 上大然之(皇帝非常赞同他的看法):表示皇帝对这种说法表示认同。
- 使叔等谒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羊胜、公孙诡之属为之耳,谨已伏诛死,梁王无恙也”(让田叔等人去拜见太后,并告诉他们:“梁王并不知情,策划这一切的是一些受到宠幸的大臣羊胜、公孙诡等人。他们已经伏法受审而死,梁王并没有受伤。所以请您放心。”):这里田叔向太后汇报了梁国案词中所提及的具体事情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的。他向太后保证,策划此案的人已经伏法受审而死,梁王并无伤害。
- 太后闻之,立起坐餐,气平复(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站起来吃饭,情绪恢复了平静):表示太后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变得平静下来。
赏析:
本诗通过对一系列紧张而复杂的情节的描述,生动展现了梁国案件中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首先揭示了梁王因政治联姻而与宫廷内外势力交织,随后揭露了袁盎事件的真相以及其背后的复杂原因。邹阳巧妙地利用言辞影响皇帝决策,展示了他在宫廷中的巧妙周旋和智慧。文章末尾,太后的反应则显示了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影响。整体而言,该诗体现了古代宫廷政治的权谋、忠诚与背叛,以及人性的复杂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