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董仲舒为人廉直,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端骄恣,数犯法,所杀伤二千石甚众。弘乃荐仲舒为胶西相;仲舒以病免。汲黯常毁儒,面触弘,弘欲诛之以事,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臣、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上从之。
春,大旱。
匈奴右贤王数侵扰朔方。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高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俱出右北平;凡十馀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卫青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十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资治通鉴·卷十九·汉纪十一的原文如下:
弘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董仲舒为人廉直,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端骄恣,数犯法,所杀伤二千石甚众。弘乃荐仲舒为胶西相;仲舒以病免。汲黯常毁儒,面触弘,弘欲诛之以事,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臣、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上从之。
春,大旱。
匈奴右贤王数侵扰朔方。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高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俱出右北平;凡十馀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卫青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十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译文:
汉武帝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124年)冬季,十一月乙丑(初五),汉武帝免除薛泽职务,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为平津侯。 汉武帝性格猜忌,外表看起来宽容但内心却非常深刻。那些曾经和他产生过矛盾的人无论远近都能找到理由来报复他的过错。董仲舒为人正直,但因为和汉武帝意见不合而被贬为谀媚之人,因此汉武帝非常嫉妒。胶西王刘端十分骄傲且放纵,多次犯罪杀人,伤害了多位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于是汉武帝就推荐董仲舒担任胶西国的丞相。但由于身体原因董仲舒最终被免去了这个职务。汲黯经常诋毁儒家学说,当面冒犯汉武帝,为了此事汉武帝打算处死他。于是汉武帝对汉武帝说:“右内史界部中有众多的贵臣、宗室贵族,治理起来非常困难,只有平时得到皇帝重视的人才能够胜任这个职位,我建议让汲黯出任右内史。”汉武帝同意这一建议。
春季时,天大旱。匈奴右贤王多次骚扰并侵犯朔方地区。汉武帝命令由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高阙出发,卫尉苏建担任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担任高弩将军,太仆公孙贺担任骑将军,代相李蔡担任轻车将军,他们都属于车骑将军卫青统领,一同出征朔方。此外还有大行李息和岸头侯张次公作为将军也一同出击右翼北平;总计大约有十几万人的兵力,攻击匈奴。右贤王认为汉朝的兵马遥远,无法及时抵达前线,便在饮酒的时候放松了警惕。卫青等率军行军六七十里地到达边塞之后,趁夜幕降临发起攻击,包围了匈奴右贤王。右贤王感到惊慌,夜晚逃跑,只带领少数精锐骑兵几百人突围,冲破包围向北逃走。最终俘获了十几位右贤裨王、几千名男女老幼以及大量的牲畜,总共拥有牲畜数十万头羊。然后撤回本国。
注释:
- 汉纪十一:这是《资治通鉴》中的一卷标题,“汉纪”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汉朝的历史事件。
- 汉武帝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124年):这是具体的年份和纪年法,表明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年号“元朔”的第五个年份。
- 冬季:指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这里是指冬季。
- 十一月乙丑(初五):这是具体的日期,表示农历十月的第十五天。
- 汉武帝:即汉景帝刘启的曾孙刘彻的庙号,西汉时期的第七位皇帝。
- 性意忌:性格猜忌,内心深沉。
- 外宽内深:表面上宽容,但内心非常深邃。
- 诸尝与弘有隙:曾经和卫青产生过矛盾的人。
- 无近远:没有亲疏之分,无论是远近关系的人。
- 虽阳与善:虽然表面上看似友好。
- 后竟报其过:最终报复了他的过错。
- 董仲舒:汉代哲学家、政治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不满汉武帝的政策而离开朝堂。
- 胶西王端:即刘端,汉景帝之子,武帝时期被封为胶西王。
- 骄恣:骄横放纵。
- 朔方:即朔方郡,今陕西北部及甘肃东部一带。
- 车骑将军青:汉武帝任命的将领,负责此次军事行动。
- 右内史界部中:右内史管辖的区域。
- 多贵臣、宗室:很多皇亲国威。
- 难治:难以治理。
- 非素重臣:不是平时受到朝廷重视的大臣。
- 徙黯为右内史:调任汲黯为右内史。
- 春,大旱:春天的时候发生了大干旱。
- 匈奴右贤王数侵扰朔方:匈奴右贤王多次侵扰汉朝边境地区。
- 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汉武帝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高阙出发。
- 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卫尉苏建被任命为游击将军。
- 左内史李沮为高弩将军:左内史李沮被任命为高弩将军。
- 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太仆公孙贺被任命为骑将军。
- 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代相李蔡被任命为轻车将军。他们都隶属于同一统帅下车骑将军卫青。
- 皆领属车骑将军:都被车骑将军卫青统领。
- 俱出朔方:共同出兵朔方。
- 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大行李息和岸头侯张次公被任命为将军。
- 俱出右北平:同时出征右北平地区。
- 凡十馀万人:总共有十几万人的军队。
- 击匈奴:攻击匈奴军。
- 右贤王以为汉兵远:匈奴右贤王认为汉朝的兵力距离太远,无法及时抵达战场。
- 饮酒:醉酒。
- 后夜逃:后来在夜里逃跑。
- 独与壮骑数百驰:独自一人带着几百名精锐骑兵突围。
- 溃围北去:冲破包围向北撤退。
- 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俘虏了十几位右贤王的王子或亲属。
- 得右贤裨王十馀人:获得了十几名匈奴的王子或者族长的后代。
- 万五千馀人:大约一万多个人。
- 畜数十万:拥有大量的牲畜。
- 于是引兵而还:随后撤回国内。
赏析:
本文记载了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的一件重要军事事件——对匈奴的战争。文章通过详细叙述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展示了汉武帝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首先,汉武帝任命车骑将军卫青为主帅,统一指挥各路大军前往朔方进行防御作战。卫青在出发前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选拔和训练,确保了部队的实力和士气。同时,汉武帝还特意安排了其他将领随行,以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迅速做出反应。在卫青的带领下,汉军成功击退了匈奴的多次进攻,取得了显著的胜利。然而,在一次夜袭中,卫青的部队遭遇了匈奴右贤王的伏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卫青果断指挥部队展开反击,最终成功突破匈奴的包围圈,并将敌军逐出朔方地区。这次战斗不仅展现了卫青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也为汉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卫青的家族背景和政治立场问题。尽管历史上对卫青的评价不一,但从这段文字来看,汉武帝对卫青的信任和重用是他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反映了汉武帝在用人问题上的谨慎和成熟。最后,文章通过对战争结果的分析指出了战争的影响和意义。虽然此次战役取得了胜利,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和损失。因此,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国家事务时,我们应该注重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的理念,避免过度扩张和侵略行为。同时,也应该加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建设工作,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