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
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
译文:这是李太师收藏的晋代贤人的十四篇书札。
注释:晋,指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国家。晋贤,指晋朝的贤人。
赏析:《晋书·王羲之传》记载,谢安曾评价王羲之:“右军(王羲之)之书,如真(张芝)、行、草(张芝的儿子张昶),又如初平(张角)时诸人(指董卓部下的将领),但学一门深入,其余皆不及也。”王氏家族世代以书法闻名,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王导与谢安有深厚的交情。王羲之的书法造诣极高,其子王献之更是将其父的书法推向高峰。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被后人称为“永和体”,即王氏家族的书法风格。李太师是李充,他也是王羲之的好友,他的收藏中有晋代贤人的十四篇书札,这些书札都是王羲之的作品。
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
译文:武帝和王戎的书就像篆书和籀文,谢安的字格在王献之之上。真宜应该批写书札末尾。
注释:武帝,即晋武帝司马炎。王戎,字濬冲,晋朝大臣。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之子。真宜,即王献之。篆书,古汉字书体之一,笔划粗细不一,圆转流畅,结构紧凑。
赏析:这首诗是对王羲之书法的赞美。诗中将武帝和王戎的书比作篆书和籀文,将谢安的字体比作王献之,都表示对王羲之书法的高度评价。诗中提到“真宜批帖尾也”,意思是王献之应该批写书札末尾,这也是一种对王羲之书法的赞美。整首诗通过对王羲之书法的赞美,表达了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