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琰,安之子也。
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垂曰:“然。非汝,谁与成之!”
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琰,安之子也。
诗句: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
译文:诏令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任命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兵力抵抗敌人;命令龙骧将军胡彬以五千水军援救寿阳。
注释:1. 诏(zhào) - 这是一种古代帝王发布的正式命令。
- 尚书仆射 - 古代官职名,是高级官员的职位。
- 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 - 指担任征伐敌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及其指挥的军队。
- 徐、兖二州刺史 - 表示在徐州和兖州的行政区划内任职的刺史。
- 辅国将军谢琰 - 指的是辅助军队的将领,谢琰,是谢安的儿子。
- 西中郎将桓伊 - 指在西部边疆地区担任将领的桓伊。
- 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 - 阳平公融是当时负责军事行动的高级军官,率领三十万大军。
- 颍口 - 地名,是当时军事行动的重要地点。
- 项城 - 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项城市,历史上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凉州之兵始达咸阳 - 凉州,指中国西北地区,这里的军队开始到达咸阳,意味着军事行动的扩展。
- 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 - 蜀和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国家,其军队顺流而下可能是指从长江下游方向进行的军事调动。
- 幽冀之兵至于彭城 - 暗示北方边境的军队已经抵达了彭城,表明军事行动的地域范围扩大到了北方。
- 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 - 描述了军事行动跨越东西两方,同时使用海陆两种运输方式,并动用了成千上万的船只进行物资补给。
- 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 - 阳平公融是当时负责军事行动的高级军官,率领三十万大军。
- 颍口 - 地名,是当时军事行动的重要地点。
- 项城 - 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项城市,历史上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凉州之兵始达咸阳 - 凉州,指中国西北地区,这里的军队开始到达咸阳,意味着军事行动的扩展。
- 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 - 蜀和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国家,其军队顺流而下可能是指从长江下游方向进行的军事调动。
- 幽冀之兵至于彭城 - 暗示北方边境的军队已经抵达了彭城,表明军事行动的地域范围扩大到了北方。
- 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 - 描述了军事行动跨越东西两方,同时使用海陆两种运输方式,并动用了成千上万的船只进行物资补给。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淝水之战。诗中的谢石、谢玄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将领,他们的行动体现了当时军队的英勇和战略布局的智慧。诗句中“水陆齐进”形容军队在战争中运用了海陆两种不同的作战方式,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战术思想。而整首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展现了古人对战争艺术的理解与掌握,体现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