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既亡浞野之兵,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馀校尉。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屯兵以卫酒泉,而发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及赘婿、贾人、故有市籍、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凡七科,适为兵;及载Я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欲攻郁成城,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诈,乃先至宛,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固已忧困,围其城,攻之四十馀日。宛贵人谋曰:“王母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善马,汉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其外城坏,虏宛贵人勇将煎靡。宛大恐,走入城中,持王母寡头,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即不听我,我尽杀善马,康居之救又且至,至,我居内,康居居外,与汉军战。孰计之,何从?”是时,康居候视汉兵尚盛,不敢进。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计以为“来诛首恶母寡,母寡头已至,如此不许则坚守,而康居候汉兵罢来救宛,破汉兵必矣”,乃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馀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 汉纪十三》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的史事。诗中描述了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并俘虏匈奴贵人的故事

诗中提到汉武帝派遣李广利出征匈奴,这是对贰师将军李广利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的记录。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冬,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的汉军远征匈奴,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战斗,最终攻破了匈奴的首都。诗中描绘的战争场景生动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同时也表达了对李广利将军及其军队英勇奋战的赞颂。

诗中还提到了汉朝与宛国的交涉。汉朝为了平定边疆战事,曾试图与宛国议和,释放其人质。然而,宛国贵族却以牺牲汉朝使者为条件,要求交换汉朝的良马作为人质。这反映了双方在文化、经济及政治立场上的分歧,也体现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策略和对外关系的复杂性。

诗中涉及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政治和军事关系。诗中提到汉朝与西域其他国家的交往,特别是汉军与西域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和外交谈判。这些描述不仅呈现了当时西域的地理和政治格局,也反映了汉朝对外战略的调整和对外政策的复杂性。

诗中也提到了汉朝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面临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贰师将军在战争中俘虏了匈奴贵人,引发了关于如何处理俘虏的问题。诗中的叙述不仅展示了汉朝的军事征服,也触及了国际法和道义的边界,体现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价值观念和道德考量。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 汉纪十三》中的诗歌通过对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的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展现了汉代对外扩张和内部治理的重要方面。诗中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斗争,同时也展示了汉朝作为一个伟大帝国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和影响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