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疑为京兆尹,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异于他时;或无所出,母怒,为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九月,丙子,秺敬侯金日磾薨。初,武帝病,有遗诏,封金日磾为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霍光为博陆侯;皆以前捕反者马何罗等功封。日磾以帝少,不受封,光等亦不敢受。及日磾病困,光白封,日磾卧受印绶;一日薨。日磾两子赏、建俱侍中,与帝略同年,共卧起。赏为奉车,建驸马都尉。及赏嗣侯,佩两绶,上谓霍将军曰:“金氏兄弟两人,不可使俱两绶邪?”对曰:“赏自嗣父为侯耳。”上笑曰:“侯不在我与将军乎?”对曰:“先帝之约,有功乃得封侯。”遂止。
闰月,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节行郡国,举贤良,问民疾苦、冤、失职者。

《隽不疑母》是一篇描述汉朝时期隽不疑的故事,通过隽不疑的行为展现了其严而不残、仁而有力的一面。故事背景发生在西汉昭帝时期,隽不疑担任京兆尹一职,其母对其行为十分赞赏。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简要介绍:

  1. 故事内容:隽不疑因其母询问是否平反了许多人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每次出巡时,他都会审查囚徒,并询问是否有冤情,然后设法为这些人洗清罪名或减轻刑罚。他的这种严格执法和仁心政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也让他的母亲感到非常骄傲和欣慰。
  2. 人物评价:隽不疑的治理方式既严格又人性化,使得他在司法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不仅能够公正地审理案件,还能够充分考虑到犯人的实际情况和家庭情况,避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同时,他也注重与民众沟通,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并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3. 文化影响: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隽不疑个人品质和能力的赞颂,更是对古代中国法治精神和司法制度的一种肯定和传承。这个故事被广泛传播和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隽不疑母》不仅是一个关于古代司法公正和人性关怀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法治精神、司法公正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文献。它提醒人们要坚守正义、尊重人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法治体系,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