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奏言:“古者废放之人,屏于远方,不及以政。请徒王贺汉中房陵县。”太后诏归贺昌邑,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及哀王女四人,各赐汤沐邑千户;国除,为山阳郡。
昌邑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令汉朝不闻知,又不能辅道,陷王大恶,皆下狱,诛杀二百馀人。唯中尉吉、郎中令遂以忠直数谏正,得减死,髡为城旦。师王式系狱当死,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无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无谏书。”使者以闻,亦得减死论。
霍光以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夏侯胜用《尚书》授太后,迁胜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

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

春,二月,诏减口赋钱什三。此诏书的颁布,反映了汉昭帝在处理国家财政和经济问题上的谨慎与智慧。通过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昭帝试图缓解人民的经济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皇帝对民生的关怀,也展示了其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与担当。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还有一则关于夏侯胜的轶事。夏侯胜是光禄大夫,他以《尚书》教授太后,使政治更加开明和有远见。他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并在昭帝时期继续得到重用和信任。夏侯胜的《尚书》教育不仅提高了汉朝的文化素养,也为政治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资治通鉴·汉纪十六》的深入阅读和理解,我们得以一窥西汉时期的宫廷政治、文化教育以及治国理念。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不仅塑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