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月,诏曰:“孝武皇帝躬仁谊,励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联甚悼焉。其与列侯、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庭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御史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帝巡狩所幸郡国皆立庙,如高祖、太宗焉。夏侯胜、黄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尚书》,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夏,五月,诏曰:“孝武皇帝躬仁谊,励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联甚悼焉。其与列侯、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庭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译文:
孝武皇帝(汉武帝)亲自施行仁爱仁义,振奋军威武力,功绩卓著,但是庙乐尚未称心如意,我很感伤。现在请您与列侯、二千石官员、博士们共同商议此事。于是在朝廷上,大臣们纷纷议论此事。大家都说:“应该按照诏书的意思去做。”唯独长信少府夏侯胜说:“武帝虽然平定了四方夷族,扩大了国土,但杀戮过多,耗尽了民众的财力,奢侈放纵,没有节制,导致天下空虚,百姓流离失所,死亡者大半,蝗虫灾害严重,土地被毁坏几千里。有的还出现人吃人的情况,国家积蓄到现在还没有恢复。武帝并没有给百姓恩惠和恩泽,因此不应该为他建立庙堂和乐舞。”公卿们不同意夏侯胜的意见。夏侯胜说:“诏书不能采用我的话。作为人臣,应当坦率正直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能只是迎合皇上的意愿。我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即使死去也不后悔!”于是丞相、御史弹劾夏侯胜违背诏书,诋毁先帝,大逆不道。以及丞相的长史黄霸庇护夏侯胜,不依法办事;二人一同下狱。主管官员于是请求将孝武帝的庙宇称为“世宗庙”,演奏《盛德》、《文始五行》的舞蹈。孝武帝巡狩时所到的各个郡国都建庙,就像高祖皇帝、太宗皇帝一样。夏侯胜、黄霸被长期拘禁后,黄霸想跟夏侯胜学习《尚书》,夏侯胜推辞说自己罪当处死。黄霸说:“只要我能够听到道理,哪怕是一天的时间也值得。”夏侯胜佩服他的话,于是传授给他《尚书》。他们两人被囚禁了两次冬季才出狱,但他们仍然不停地讨论学问。
赏析:
这是一篇奏章,是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期由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等人上奏宣帝刘询的奏章。文章主要讲述了夏侯胜对汉武帝的批评。夏侯胜认为汉武帝虽然有开拓疆土、抵御外侵、统一四海的功绩,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病。他认为汉武帝征伐四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尽了百姓的财力,奢侈放纵,没有节制,导致天下空虚,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同时他也指出汉武帝在位期间,发生了多次自然灾害,蝗灾严重,土地被破坏几千里。此外,他还指出汉武帝在位期间,出现了人吃人的事件,使得国家积蓄至今还未恢复。最后,夏侯胜认为汉武帝虽然没有给百姓恩惠和恩泽,因此不应该为他建立庙堂和乐舞。
这篇文章通过列举汉武帝在位期间的种种弊端和危害,表达了作者对汉武帝的不满和批评。同时,夏侯胜的观点也具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他的批评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政治风貌,也反映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