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初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霍氏之祸萌于骖乘。后十二岁,霍后复徙云林馆,乃自杀。
班固赞曰: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闇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臣光曰: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昔椒作乱于楚,庄王灭其族而赦箴尹克黄,以为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
诗句译文:
在霍光的骖乘之下,宣帝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述的恐惧与不安,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包围。霍光的权力和影响力,使得宣帝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生怕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到霍家的监视和影响。这种压力,使得宣帝在处理政事时变得谨慎而多疑,不敢轻易做出决策。
赏析:
本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宣帝在霍光骖乘下的感受。通过“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这一形象的描述,展现了宣帝对霍光权力的敬畏和恐惧。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霍光深厚的背景和强大的影响力。霍光作为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其家族世代担任高官,权势显赫。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使得宣帝不得不对他心存畏惧。这种畏惧并非源于个人恩怨或情感因素,而是源于霍光强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这首诗并未止步于此。它进一步揭示了霍光对宣帝的影响。当霍光去世后,他的政治影响力迅速转移到了霍氏家族身上,使得宣帝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霍氏家族。这种转变并非易事,需要宣帝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应对。但无论如何,霍光对宣帝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更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正是这种力量,促使宣帝不断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本诗通过对宣帝在霍光骖乘下的深刻描绘,展示了霍光对宣帝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既有外在也有内在。但无论何种影响,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汉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