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诏减天下盐贾。又令郡国岁上系囚以掠笞若瘐死者,所坐县、名、爵、里,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
十二月,清河王年坐内乱废,迁房陵。
是岁,北海太守庐江硃邑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勃海太守龚遂入为水衡都尉。先是,勃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故昌邑郎中令龚遂,上拜为勃海太守。召见,问:“何以治勃海,息其盗贼?”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勃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锗、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遂单车独行至府。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钅且,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各以口率种树畜养。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狱讼止息。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汉纪十七
九月,诏减天下盐贾。又令郡国岁上系囚以掠笞若瘐死者,所坐县、名、爵、里,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
十二月,清河王年坐内乱废,迁房陵。是岁,北海太守庐江朱邑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勃海太守龚遂入为水衡都尉。先是,勃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故昌邑郎中令龚遂,上拜为勃海太守。召见,问:“何以治勃海,息其盗贼?”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勃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锗、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遂单车独行至府。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钅且,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各以口率种树畜养。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狱讼止息。
译文:
在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秋季九月,皇帝下诏减免全国盐价。又命令郡国每年上报被拘押的囚犯,因拷打或瘐死而死罪的,记录其罪行发生的县、姓名、封爵和居住的里巷,由丞相和御史大夫考核其政绩优劣情况上报朝廷。
同年十二月,清河王因内乱而被废黜王位,流放至房陵。
这一年,北海太守庐江朱邑以治理地方有功名列第一升任大司农,勃海太守龚遂调任水衡都尉。此前,勃海郡左右两县连年饥荒,盗贼蜂起,二千石官吏束手无策。皇上选拔有才能的官员治理此地,丞相和御史大夫推荐原昌邑郎官令龚遂,皇上任命他为勃海太守。召见他时,询问他如何治理勃海,使之成为盗贼的栖身之地?龚遂回答说:“海滨地区远离京城,没有受到圣上的恩泽,那里的百姓受饥挨冻而又得不到官吏的关怀,所以使得陛下的子民在民间作乱并窃取陛下的军队。现在我想用严厉的方法还是宽待他们呢?”皇上说:“选用贤能的人是为了让他们安定下来。”龚遂说:“我听说治理混乱的社会就像治理乱绳一样,不能急躁行事。只有慢慢地去治理它们才能达到目的。我希望丞相和御史大夫不要对我使用严苛的法律条文,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措施。”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赏赐了黄金作为礼物。龚遂乘坐马车到达勃海郡后,郡里的官员听说新任太守到来,便发兵迎接。龚遂都把他们遣返了。他派人通知所属各县:“把所有的逮捕盗贼的官吏一律撤除免职,所有携带兵器的人一律视为良民,官吏不得追究;手持兵器的就是贼徒。”龚遂只身骑马来到太守府。盗贼听说了龚遂的命令之后,立刻解散,丢弃了他们的兵器,转而拿着钩子、铁锥耕作。这样很快就恢复了和平安宁的局面。龚遂随后打开仓库借给贫穷百姓粮食,并选择有才能的官吏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他还亲自带头节俭朴素、崇尚节约,劝勉百姓专心务农和纺织、养殖。他看到当地风俗奢靡,喜好工商业技术,不从事农业生产,便亲力亲为、以身作则倡导节俭朴实的生活方式,劝说百姓务农桑蚕。他还规定:每个家庭按照人口数量比例种植树木和饲养家畜。如果百姓中有佩戴刀剑的,就让他卖掉刀剑购买耕牛,或者将刀剑换成耕牛。他亲切地问他们:“为什么要把耕牛当成牛来佩戴?”通过这样耐心细致的引导和循循善诱的教育,勃海郡中的百姓都有了积蓄。因此,当地的诉讼案件也随之减少。
注释:
原文出自《资治通鉴》,是一部编撰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是西汉时期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发生了许多政治事件。
原文中的“课殿最”指的是考核官员政绩优劣的情况,这是古代的一种制度。
汉宣帝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明君,他在位期间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以改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
“诏曰”是古代皇帝下达诏书的一种方式,这里的“甲寅”是具体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