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舅李竟民善张赦,见云家卒卒,谓竟曰:“今丞相与平恩侯用事,可令太夫人言太后,先诛此两人。移徙陛下,在太后耳。”长安男子张章告之,事下廷尉、执金吾,捕张赦等。后有诏,止勿捕。山等愈恐,相谓曰:“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然恶端已见,久之犹发,发即族矣,不如先也。”遂令诸女各归报其夫,皆曰:“安所相避!”
会李竟坐与诸侯王交通,辞语及霍氏,有诏:“云、山不宜宿卫,免就第。”山阳太守张敞上封事曰:“臣闻公子季友有功于鲁,赵衰有功于晋,田完有功于齐,皆畴其庸,延及子孙。终后田氏篡齐,赵氏分晋,季氏颛鲁。故仲尼作《春秋》,迹盛衰,讥世卿最甚。乃者大将军决大计,安宗庙,定天下,功亦不细矣。夫周公七年耳,而大将军二十岁,海内之命断于掌握。方其隆盛时,感动天地,侵迫阴阳。朝臣宜有明言曰:‘陛下褒宠故大将军以报功德足矣。间者辅臣颛政,贵戚太盛,君臣之分不明,请罢霍氏三侯皆就第;及卫将军张安世,宜赐几杖归休,归存问召见,以列侯为天子师。’明诏以恩不听,群臣以义固争而后许之,天下必以陛下为不忘功德而朝臣为知礼,霍氏世世无所患苦。今朝廷不闻直声,而令明诏自亲其文,非策之得者也。今两侯已出,人情不相远,以臣心度之,大司马及其枝属必有畏惧之心。夫近臣自危,非完计也。臣敞愿于广朝白发其端,直守远郡,其路无由。唯陛下省察。”上甚善其计,然不召也。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五 · 汉纪十七
云舅李竟民善张赦,见云家卒卒,谓竟曰:“今丞相与平恩侯用事,可令太夫人言太后,先诛此两人。移徙陛下,在太后耳。”长安男子张章告之,事下廷尉、执金吾,捕张赦等。后有诏,止勿捕。山等愈恐,相谓曰:“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然恶端已见,久之犹发,发即族矣,不如先也。”遂令诸女各归报其夫,皆曰:“安所相避!”
译文:
李竟舅舅李竞民善于张赦,他见到云家的人匆匆忙忙的,就对李竟说:“现在丞相和平恩侯掌权在位,可以请太夫人向太后进言,先把这两位杀掉。他们被迁移到陛下那里,全看太后的了。”长安有个叫张章的人报告了这件事,事情上报给廷尉和执金吾,将张赦等人逮捕。后来皇帝有诏书下来,命令不要逮捕张赦等人。王山等人更加害怕,互相说道:“这是朝廷重视太后的原因,所以没有追究到底。然而祸端已经出现,如果再不制止,恐怕就会爆发,一爆发就会灭门,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让他们的妻子回到丈夫身边,他们都说:“哪里还敢躲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汉时期的一场政治斗争。诗中通过描述李竟舅舅李竟民、长安男子张章等人的行为,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复杂局势以及大臣们之间的相互倾轧。诗人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揭示了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阴谋诡计以及人性的善恶两面,从而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心态。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是多么的复杂和激烈。李竟舅舅李竟民和长安男子张章等人都是朝廷中的官员,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的,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他们之间的相互指责和猜疑,以及他们对太后的态度和行为,都显示出了当时朝廷内部的紧张和不稳定。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是非常复杂的。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和目的,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和利益。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