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左伊秩訾为呼韩邪画计归汉,竟以安定。其后或谗伊秩訾自伐其功,常鞅鞅,呼韩邪疑之;伊秩訾惧诛,将其众千馀人降汉,汉以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令佩其王印绶。及呼韩邪来朝,与伊秩訾相见,谢曰:“王为我计甚厚,令匈奴至今安宁,王之力也,德岂可忘!我失王意,使王去,不复顾留,皆我过也。今欲白天子,请王归庭。”伊秩訾曰:“单于赖天命,自归于汉,得以安宁,单于神灵,天子之祐也,我安得力!既已降汉,又复归匈奴,是两心也。愿为单于侍使于汉,不敢听命!”单于固请,不能得而归。
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皇太子冠。
二月,御史大夫李延寿卒。
初,石显见冯奉世父子为公卿著名,女又为昭仪在内,显心欲附之,荐言:“昭仪兄谒者逡修敕,宜侍幄帷。”天子召见,欲以为侍中。逡请间言事。上闻逡言显颛权,大怒,罢逡归郎官。及御史大夫缺,在位多举逡兄大鸿胪野王;上使尚书选第中二千石,而野王行能第一。上以问显,显曰:“九卿无出野王者。然野王,亲昭仪兄,臣恐后世必以陛下度越众贤,私后宫亲以为三公。”上曰:“善,吾不见是!”因谓群臣曰:“吾用野王为三公,后世必谓我私后宫亲属,以野王为比。”三月,丙寅,诏曰:“刚强坚固,确然亡欲,大鸿胪野王是也。心辨善辞,可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是也。廉洁节俭,太子少傅张谭是也。其以少傅为御史大夫。”
《资治通鉴·卷二十九·汉纪二十一》赏析
原文
初,左伊秩訾为呼韩邪画计归汉,竟以安定。其后或谗伊秩訾自伐其功,常鞅鞅,呼韩邪疑之;伊秩訾惧诛,将其众千馀人降汉,汉以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令佩其王印绶。及呼韩邪来朝,与伊秩訾相见,谢曰:“王为我计甚厚,令匈奴至今安宁,王之力也,德岂可忘!我失王意,使王去,不复顾留,皆我过也。今欲白天子,请王归庭。”伊秩訾曰:“单于赖天命,自归于汉,得以安宁,单于神灵,天子之祐也,我安得力!既已降汉,又复归匈奴,是两心也。愿为单于侍使于汉,不敢听命!”单于固请,不能得而归。
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皇太子冠。二月,御史大夫李延寿卒。初,石显见冯奉世父子为公卿著名,女又为昭仪在内,显心欲附之,荐言:“昭仪兄谒者逡修敕,宜侍幄帷。”天子召见,欲以为侍中。逡请间言事。上闻逡言显颛权,大怒,罢逡归郎官。及御史大夫缺,在位多举逡兄大鸿胪野王;上使尚书选第中二千石,而野王行能第一。上以问显,显曰:“九卿无出野王者。然野王,亲昭仪兄,臣恐后世必以陛下度越众贤,私后宫亲以为三公。”上曰:“善,吾不见是!”因谓群臣曰:“吾用野王为三公,后世必谓我私后宫亲属,以野王为比。”三月,丙寅,诏曰:“刚强坚固,确然亡欲,大鸿胪野王是也。心辨善辞,可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是也。廉洁节俭,太子少傅张谭是也。其以少傅为御史大夫。”
译文
汉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春季,二月,冯奉世回到京师长安,调任为左将军,赐封为关内侯爵位。 三月,元帝封皇子刘康为济阳王。夏季,四月,平昌侯王接去世。
汉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春,二月,冯奉世返回京师长安,被调任为左将军,被封为关内侯爵位。
汉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汉元帝召见先前建议天变灾难的官员进行责问,他们都跪拜谢罪。于是,元帝下诏表彰周堪、张猛,调回京师长安。任命周堪担任光禄大夫,赐予他中二千石俸禄,主管尚书事务;任命张猛担任太中大夫、给事中。此时,中书令石显同时兼任尚书职务。尚书五人皆为石显党羽。周堪难以见到元帝,虽有建议往往不得不拜托石显代为转达,大政方针的决定权被石显控制。正好这时周堪得了失音病,不能说话而去世。石显又诬陷张猛,让他自杀于公车官署。 [4^4^] 当初,贡禹上书说:“孝惠、孝景庙都已亲尽应该拆除,以及郡国的庙不符合古代礼仪,应予以正定。 ”天子同意他的建议。秋,七月,戊子,撤除了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都不奉祠,仅置吏卒守着。冬,十月,乙丑,撤除了祖宗庙在郡国的设立。
《资治通鉴》有多种版本,各版本中于个别字、词、句上或略有出入,须读者自鉴。 译文部分主要来源于网络采用的沈志华、张宏儒主编的《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整理编校时对译文部分已发现的错字、漏字以及漏文、漏译处予以了纠正或补充。 至于整个译文内容,因精力所限,无暇逐一与原文对照推敲修缮,故仅供参考。 另需说明,自一百卷以后,卷数沿用简约标记方式,如“卷二百九十四”,简约标记为“卷二九四”。 整理编校工作将会持续进行,欢迎读者参与纠正错误。 务请转载本站资料时注明出处,严禁收费网站平台无偿收录。
在《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的相关记述。其中涉及了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冯奉世被召回京师并被任命为左将军;刘康被封为济阳王;以及一系列政治决策和变动。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皇帝的个人决策过程,还展示了汉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汉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的记载揭示了汉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社会状况。《资治通鉴》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的重要信息。通过阅读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汉代的历史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不仅是一部记录具体事件的历史书籍,更是一部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