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奏,天子出汤,夺爵为士伍。会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驿骑上书,愿发城郭、敦煌兵以自救;丞相商、大将军凤及百寮议数日不决。凤言:“陈汤多筹策,习外国事,可问。”上召汤见宣室。汤击郅支时中寒,病两臂不屈申;汤入见,有诏毋拜,示以会宗奏。汤对曰:“臣以为此必无可忧也。”上曰:“何以言之?”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今围会宗者人众不足以胜会宗。唯陛下勿忧!且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今会宗欲发城郭、敦煌,历时乃至,所谓报雠之兵,非救急之用也。”上曰:“奈何?其解可必乎?度何时解?”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因对曰:“已解矣!”屈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居四日,军书到,言已解。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壹决于汤。
资治通鉴 · 卷三十 · 汉纪二十二
书奏,天子出汤,夺爵为士伍。
译文:书奏上后,天子将陈汤免官,夺其爵位,降为平民士兵。
注释:这里的“书奏”指的是陈汤的上书,而“天子出汤,夺爵为士伍”则说明了陈汤因上书而遭此处罚。
会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驿骑上书,愿发城郭、敦煌兵以自救;丞相商、大将军凤及百寮议数日不决。
译文:此时,西域都护段会宗正被乌孙军队围攻,他派人上书朝廷,请求调集城郭和敦煌的军队来救援他。丞相公孙弘、大将军霍光以及其他官员经过商议,数日未能决定此事。
注释:“驿骑”指驿站中传递文书的士兵。“会宗”指西域都护段会宗。“商”即公孙弘,“凤”指霍光。
凤言:“陈汤多筹策,习外国事,可问。”
译文:霍光说:“陈汤有很多计策,对外国事务非常熟悉,可以询问。”
注释:“凤”指霍光。“言”指霍光向皇帝推荐陈汤。“多筹策”和“习外国事”表明陈汤具备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因此被推荐给皇帝。
上召汤见宣室。
译文:皇帝召陈汤来到宣室殿。
注释:“召”指皇帝召集。“见”表示接见。“宣室”是古代帝王的寝宫。
汤击郅支时中寒,病两臂不屈申;汤入见,有诏毋拜,示以会宗奏。
译文:陈汤在攻击郅支时身体受寒,双臂不能伸直;陈汤觐见皇帝时被告知不要行礼,并出示了段会宗的奏文。
注释: “击郅支”表明陈汤参与了与郅支的战争。“中寒”表示身体受寒。“病两臂不屈申”说明双臂无法伸展。“毋拜”是不允许行礼的意思。“示以会宗奏”意味着皇帝出示了关于段会宗被围困的信息给陈汤看。
汤对曰:“臣以为此必无可忧也。”
译文:陈汤回答说:“我认为这里没有任何担忧的必要。”
注释:“对曰”表示回应。“无可忧”意为没有任何忧虑。
上曰:“何以言之?”
译文:文帝问:“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注释:“何以言之”是反问句,表示询问原因。
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今围会宗者人众不足以胜会宗。唯陛下勿忧!且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今会宗欲发城郭、敦煌,历时乃至,所谓报雠之兵,非救急之用也。”
译文:陈汤回答:“据我分析,胡人军队有五个对付汉朝军队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刀剑钝拙,弓箭不犀利。听说他们最近学习了一些汉朝的技巧,但仍然只有三个对付一个。此外,《兵法》上说:‘敌人人数多于我们一半,我们才有机会打败他们’。如今会宗被围困是因为人多不足以战胜会宗,希望陛下不要为此忧虑。而且兵力轻便时行军五十里,困难情况下行进三十里,现在会宗想要动员城郭和敦煌的军队,时间将会很长,这属于报复性出兵,不是用来解救紧急情况的。”
注释:“谓”表示陈述理由或根据。“报雠之兵”指报复性出兵。“非救急之用”意思是不是用来解救紧急情况的。
度日夜攻之,期年不下。
译文:估计日夜不停攻打,一年也没能攻克。
注释:“度”指估计。“攻之”是指进攻。
“期年不下”表明经过了整整一年仍未能攻克。
屈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居四日,军书到,言已解。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壹决于汤。
译文:陈汤用手指算了一下时间,说:“不出五天,就会有好消息传来。”过了四天,收到军队的书信,说敌军已经被解除包围了。大将军霍光奏请任命陈汤为从事中郎,负责处理军事事务,由陈汤独自决断军务。
注释:“屈指计其日”意为陈汤用手指计算了几天。“吉语”是指好消息。“居四日”,指的是四天后,“军书到”,指的是军队来信。“已解”表示敌军已被解除包围。
“莫府事壹决于汤”表示霍光认为军事事务应该由陈汤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