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男子郑躬等六十馀人攻官寺,篡囚徒,盗库兵;自称山君。
孝成皇帝上之下鸿嘉四年(甲辰,公元前一七年)
秋,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等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跳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止不塞。朝臣数言百姓可哀,上遣使者处业振赡之。
广汉郑躬等党与浸广,犯历四县,众且万人;州郡不能制。冬,以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发郡中及蜀郡合三万人击之,或相捕斩除罪;旬月平。迁护为执金吾,赐黄金百斤。
是岁,平阿安侯王谭薨。上悔废谭使不辅政而薨也,乃复成都侯商以特进领城门兵,置幕府,得举吏如将军。魏郡杜鄴时为郎,素善车骑将军音,见音前与平阿侯有隙,即说音曰:“夫戚而不见殊,孰能无怨!昔秦伯有千乘之国而不能容其母弟,《春秋》讥焉。周、召则不然,忠以相辅,义以相匡,同己之亲,等己之尊,不以圣德独兼国宠,又不为长专受荣任,分职于陕,并为弼疑,故内无感恨之隙,外无侵侮之羞,俱享天祐,两荷高名者,盖以此也。窃见成都侯以特进领城门兵,复有诏得举吏如五府,此明诏所欲宠也。将军宜承顺圣意,加异往时,每事凡议,必与及之。发于至诚,则孰不说谕!”音甚嘉其言,由是与成都侯商亲密。二人皆重鄴。
资治通鉴·卷三十一·汉纪二十三
【诗句】
广汉男子郑躬等六十馀人攻官寺,篡囚徒,盗库兵;自称山君。
孝成皇帝上之下鸿嘉四年(甲辰,公元前一七年)
【译文】
秋,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等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跳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止不塞。朝臣数言百姓可哀,上遣使者处业振赡之。
【注释】
- 鸿嘉四年:西汉的年号,为孝成皇帝刘骜在位期间的第四年。
- 勃海、清河、信都水:指黄河的三条支流,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
- 湓溢:泛滥、溢出。
- 灌县、邑:指被洪水淹没的地区,具体指哪些地区没有明确说明。
- 平陵: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
- 李寻:此处应指平陵地区的官吏或官员,其上奏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水利建设的需求和对灾害的应对措施。
- 九河故迹:古代黄河中的九条河道,这里指的是治理黄河的工程。
- 处业:使者的职务名称,负责赈济灾民。
- 顺天心:顺应天意,即顺应自然法则和民意。
- 图:计划、筹划。
【赏析】
本诗描述了东汉孝成皇帝时期,广汉地区的郑躬等人发动起义,反抗官府的事件。他们攻占了官寺,篡夺了监狱囚犯,并盗取了国库兵器。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朝中的大臣们纷纷上书,建议堵塞黄河的九河故迹,以阻止洪水的继续泛滥。然而,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种更为谨慎的态度,他们没有立即实施堵塞工程,而是观察洪水的变化,等待合适的时机再采取行动。这种态度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处理自然灾害时的智慧和灵活性。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汉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以及政府在面对危机时的无奈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