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解万年自诡昌陵三年可成,卒不能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议,皆曰:“昌陵因卑为高,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浅外不固。卒徒工庸以巨万数,至然脂火夜作,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绪,宜还复故陵,勿徙民,便!”秋,七月,诏曰:“朕执德不固,谋不尽下,过听将作大匠万年言‘昌陵三年可成’,作治五年,中陵、司马殿门内尚未加功。天下虚耗,百姓罢劳,客土疏恶,终不可成,朕惟其难,怛然伤心。夫‘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其罢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动摇之心。”
初,酂侯萧何之子孙嗣为侯者,无子及有罪,凡五绝祀。高后、文帝、景帝、武帝、宣帝思何之功,辄以其支庶绍封。是岁,何七世孙酂侯获坐使奴杀人,减死,完为城旦。先是,上诏有司访求汉初功臣之后,久未省录。杜业说上曰:“唐、虞、三代皆封建诸侯,以成太平之美,是以燕、齐之祀与周并传,子继弟及,历载不堕。岂无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赖焉。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百馀年间,而袭封者尽,朽骨孤于墓,苗裔流于道,生为愍隶,死为转尸。以往况今,甚可悲伤。圣朝怜闵,诏求其后,四方欣欣,靡不归心。出入数年而不省察,恐议者不思大义,徒设虚言,则厚德掩息,吝简布章,非所以示化劝后也。虽难尽继,宜从尤功。”上纳其言。癸卯,封萧何六世孙南长喜为酂侯。
《资治通鉴·卷三十一·汉纪二十三》(原文及译文)
- 了解背景:
- 初,解万年自诡昌陵三年可成,卒不能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秋,七月,诏曰:“朕执德不固,谋不尽下,过听将作大匠万年言‘昌陵三年可成’,作治五年,中陵、司马殿门内尚未加功。天下虚耗,百姓罢劳,客土疏恶,终不可成,朕惟其难,怛然伤心。夫‘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其罢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动摇之心。”
- 萧何之子孙嗣为侯者,无子及有罪,凡五绝祀。高后、文帝、景帝、武帝、宣帝思何之功,辄以其支庶绍封。是岁,何七世孙酂侯获坐使奴杀人,减死,完为城旦。
- 理解人物与历史背景:
- 萧何,西汉初期的杰出政治家和丞相,他一生致力于国家治理和军事建设,对汉朝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 萧何死后,他的墓被多次迁移,最终在城固县被发现。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的历史背景。
- 分析历史影响:
- 根据史书记载,“萧何墓在长陵东司马道北百步”,说明萧何的墓地位置相对偏僻且不易发现。这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时期,人们对于政治人物的关注往往局限于他们生前的贡献和死亡后的待遇。
- 尽管萧何的墓地被发现,但他的事迹和遗志并未完全得到传承,这可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有关。
- 探讨文化与教育价值:
- 萧何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对墓志铭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汉代官员的俸禄制度、墓葬习俗等历史文化信息。
- 此外,萧何墓的发现也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通过参观萧何墓,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 总结与展望:
- 通过分析萧何墓的发现过程及其历史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它们的影响仍然深远。
- 对于未来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保护。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考古发掘等方式,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