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乌孙分立两昆弥,汉用忧劳,且无宁岁。时康居复遣子侍汉,贡献,都护郭舜上言;“本匈奴盛时,非以兼有乌孙、康居故也;及其称臣妾,非以失二国也。汉虽皆受其质子,然三国内相输遗,交通如故;亦相候司,见便则发。合不能相亲信,离不能相臣役。以今言之,结配乌孙,竟未有益,反为中国生事。然乌孙既结在前,今与匈奴俱称臣,义不可距。而康居骄黠,讫不肯拜使者;都护吏至其国,坐之乌孙诸使下,王及贵人先饮食已,乃饮啖都护吏,故为无所省以夸旁国。以此度之,何故遣子入侍?其欲贾市,为好辞之诈也。匈奴,百蛮大国,今事汉甚备;闻康居不拜,且使单于有悔自卑之意。宜归其侍子,绝勿复使,以章汉家不通无礼之国!”汉为其新通,重致远人,终羁縻不绝。

【诗句】

自乌孙分立两昆弥,汉用忧劳,且无宁岁。

时康居复遣子侍汉,贡献,都护郭舜上言;“本匈奴盛时,非以兼有乌孙、康居故也;及其称臣妾,非以失二国也。

汉虽皆受其质子,然三国内相输遗,交通如故;亦相候司,见便则发。合不能相亲信,离不能相臣役。

以今言之,结配乌孙,竟未有益,反为中国生事。然乌孙既结在前,今与匈奴俱称臣,义不可距。而康居骄黠,讫不肯拜使者;都护吏至其国,坐之乌孙诸使下,王及贵人先饮食已,乃饮啖都护吏,故为无所省以夸旁国。以此度之,何故遣子入侍?

其欲贾市,为好辞之诈也。

匈奴,百蛮大国,今事汉甚备;闻康居不拜,且使单于有悔自卑之意。宜归其侍子,绝勿复使,以章汉家不通无礼之国!”

汉为其新通,重致远人,终羁縻不绝。

【译文】

自从乌孙分裂成为两个昆弥国,汉朝就忧虑劳累,没有安宁的日子。当时康居又派遣儿子侍奉汉朝,进献礼物,都护郭舜上奏说:“当初匈奴强盛之时,并非因为兼并了乌孙和康居的缘故;等到他们称臣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丧失了这两国。

虽然汉朝都接纳了他们的质子,但三个国家之间互相赠送财物,交通往来如同以前一样;也都互相窥探动静,看是否方便就采取行动。合起来不能相互亲近信任,分开来又不能彼此臣属役使。按照今天的情况来看,和乌孙结盟,终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给汉朝带来了麻烦。然而乌孙既然已经在前面结为盟国,如今又和匈奴一起称臣,道义上是不能拒绝的。但是康居却十分骄傲狡猾,最终不肯向汉朝的使节行礼;汉朝的官员到了康居国,被安排在乌孙各国的使节之下,国王和贵族们先用饮食款待了汉朝的官员,然后再吃喝招待康居国的官员,因此显得毫无谦卑之心以显示自己的长处。根据这种情势来看,为什么还要让儿子去侍奉汉朝?他是想要购买商品,故意装出好话来欺骗。

匈奴是百越各部族中的大国,现在对汉朝十分恭顺;听说康居不向汉朝表示敬意,恐怕会使单于产生后悔并自卑的心理。应该将他的质子送回,永远不要再派使节去访问他,以此来表明汉朝对那些不通礼仪的国家的态度!”汉朝因为他刚刚和汉朝通好,重视远方的客人,最终仍然保持和康居的联系。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西汉初年,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关系。汉朝与乌孙、康居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贸易互通有无,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康居等国的使者也被送往汉朝,进行朝贡和贸易,增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然而,随着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日益紧张,康居等国也受到了影响。康居派遣儿子侍奉汉朝,希望借此获得利益。然而,这种行为不仅无法获得实际利益,反而会引发汉朝的不满和反感。最后,汉朝决定断绝与康居的交往,以示对那些不通礼仪国家的不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