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诏求殷后,分散为十馀姓,推求其嫡,不能得。匡衡、梅福皆以为宜封孔子世为汤后,上从之,封孔吉为殷绍嘉侯。三月,与周承休侯皆进爵为公,地各百里。
上行幸雍,祠五畤。
初,何武之为廷尉也,建言:“末俗之敝,政事烦多,宰相之材不能及古,而丞相独兼三公之事,所以久废而不治也。宜建三公官。”上从之。夏,四月,赐曲阳侯根大司马印绶,置官属,罢票骑将军官;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封汜乡侯。皆增奉如丞相,以备三公焉。
秋,八月,庚戌,中山孝王兴薨。
匈奴车牙单于死;弟囊知牙斯立,为乌珠留若鞮单于。乌珠留单于立,以弟乐为左贤王,舆为右贤王,汉遣中郎将夏侯籓、副校尉韩容使匈奴。
或说王根曰:“匈奴有斗入汉地,直张掖郡,生奇材木箭竿,鹫羽;如得之,于边甚饶,国家有广地之实,将军显功垂于无穷!”根为上言其利,上直欲从单于求之,为有不得,伤命损威。根即但以上指晓籓,令从籓所说而求之。籓至匈奴,以语次说单于曰:“窃见匈奴斗入汉地,直张掖郡,汉三都尉居塞上,士卒数百人,寒苦,候望久劳,单于宜上书献此地,直断割之,省两都尉士卒数百人,以复天子厚恩,其报必大。”单于曰:“此天子诏语邪,将从使者所求也?”籓曰:“诏指也;然籓亦为单于画善计耳。”单于曰:“此温偶駼王所居地也,未晓其形状、所生,请遣使问之。”籓、容归汉;后复使匈奴,至则求地。单于曰:“父兄传五世,汉不求此地,至知独求,何也?已问温偶駼王,匈奴西边诸侯作穹庐及车,皆仰此山材木,且先父地,不敢失也。”籓还,迁为太原太守。单于遣使上书,以籓求地状闻。诏报单于曰:“籓擅称诏,从单于求地,法当死;更大赦二,令徙籓为济南太守,不令当匈奴。”
资治通鉴第三十二卷·汉纪二十四,是司马光编著的一部历史典籍,涵盖了从西元前一三年至前六八年的汉朝历史,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政治决策。下面将逐句翻译此诗并附上注释、赏析:
- 原文:
初,诏求殷后,分散为十馀姓,推求其嫡,不能得。匡衡、梅福皆以为宜封孔子世为汤后,上从之,封孔吉为殷绍嘉侯。
- 译文:
最初,皇帝下令寻找殷后,将他们分散为十多户人家,试图寻找他们的嫡传后裔,但没有找到。匡衡和梅福都认为应该封孔子的后代为汤后的继承人,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封孔吉为殷绍嘉侯。
- 注释:
- 匡衡:东汉著名大臣,因直言进谏而闻名。
- 梅福:东汉末年的官员,因直言反对王莽篡位而被杀。
- 殷后:指殷朝的后人或继承人。
- 汤后:指商朝的后嗣或继承人。
- 嫡传后裔:指正宗的家族后裔或继承者。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血统和传承的重视,以及在寻求正统继承者过程中的努力。匡衡和梅福的建议体现了他们对维护王朝血脉纯正的重视,而皇帝最终的决策则显示了他对这种传统价值观的支持。关键词解释:
- “诏求殷后”:皇帝发布诏书,寻求殷朝的后代。
- “分散为十馀姓”:这些殷后的后裔被分成十多户,分散开来。
- “推求其嫡”:寻找这些后裔中的正宗继承人。
- “不能得”:未能找到合适的继承人。
- 分析与思考: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古代中国对于血脉传承的重视,以及对正统继承人的追求。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政治权力传承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
《资治通鉴·卷三十二·汉纪二十四》不仅记录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还通过具体的历史细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