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以王莽首发大奸,称其忠直;王根因荐莽自代。丙寅,以莽为大司马,时年三十八。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其饰名如此。
丞相方进、大司空武奏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臣请罢刺史,更置州牧以应古制!”十二月,罢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
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议者以为善祥。刘向因是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让之容,以风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曰:不能具礼。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死伤,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而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至于礼乐,则曰不敢,是敢于杀人、不敢于养人也。为其俎豆、管弦之间小不备,因是绝而不为,是去小不备而就大不备,惑莫甚焉!夫教化之比于刑法,刑法轻,是舍所重而急所轻也。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自京师有悖逆不顺之子孙,至于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绝,由不习五常之道也。夫承千岁之衰周,继暴秦之馀敝,民渐渍恶俗,贪饕险诐,不闲义理,不示以大化而独欧以刑罚,终已不改!”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按行长安城南营表;未作而罢。时又有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馀,复如故。

诗句:资治通鉴·卷三十二·汉纪二十四

译文:王莽被称赞为忠直,王根因推荐他而自代,三月丙寅,任命王莽为大司马,年三十八。王莽提拔同列继父辅政,欲令名誉超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贤良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注释: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卷三十二·汉纪二十四是指中国东汉时期的《资治通鉴》中的第二十四卷。这里的“永始四年”是成帝的第四个年号,“戊申”是该年的第一个月。

赏析:这是一篇关于王莽的传记。王莽在文中被称为忠直,他的推荐人王根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信任。然而,王莽的行为引起了争议,他提拔同列继父辅政,欲令名誉超过前人,但这种努力并没有成功。王莽的节俭行为也受到了赞誉。这篇传记通过描绘王莽的各种行为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诗句:罢刺史更置州牧以应古制
译文:十二月,废除刺史职位,改为设置州牧,秩二千石。
注释:罢刺史是指取消刺史的职位,改置州牧则是指将原来的州牧升格为更高的行政级别。这一改革是为了适应古代的治理制度。
赏析:这是一篇关于汉朝政治制度改革的诗歌。诗中提到废除刺史职位和设置州牧,是为了适应古代的治理制度。这表明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的需要。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制度的关注和思考。

诗句:其饰名如此
译文:他的名字如此装饰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王莽的名字被装饰得非常华丽和显眼,以此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反映了王莽在历史上的形象和影响。
赏析:这是一篇关于王莽形象的描述。诗人通过对王莽名字的描述,展现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诗句: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
注释:犍为郡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附近,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水滨得古磬十六枚指的是犍为郡在河边发现了十六枚古老的石磬。
赏析:这是一篇关于犍为郡发现的石磬的诗歌。诗中提到发现石磬的场景是在水滨,这暗示了石磬与水的紧密联系。同时,这也反映了犍为郡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价值。

诗句:议者以为善祥
译文:议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征兆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议论者们认为这个场景是一个吉祥的征兆,预示着好运和繁荣即将到来。
赏析:这是一篇关于犍为郡发现的石磬的诗歌。诗中提到议论者们对这个场景的看法是吉祥的征兆,预示着好运和繁荣即将到来。这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态度和期望。

诗句:刘向因其说上
注释:刘向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其说上指的是刘向根据这些议论来劝说成帝。
赏析:这是一篇关于刘向劝说成帝的内容。刘向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向成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反映了刘向的智慧和才能,以及他对国家的关心和责任感。

诗句: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
译文:应该兴建太学,设立学校,陈列礼仪和音乐。
注释:兴辟雍是指建立太学,设庠序则是设立学校的意思。陈礼乐则是陈列礼仪和音乐的意思。
赏析:这是一篇关于汉朝文化建设的内容。诗中提到兴建太学和设立学校,陈列礼仪和音乐,这些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承。这也反映了汉朝对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

诗句:或曰不能具礼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认为无法完全具备礼仪。
赏析:这是一篇关于汉朝礼仪制度的讨论内容。诗中提到有人质疑是否能够完全具备礼仪,这反映了当时对于礼仪的质疑和反思。这也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思考和探索。

诗句: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养育人民,如果出现差错或不足之处,那么就是通过错误的方式来养育人民了。
赏析:这是一篇关于礼仪目的的讨论内容。诗中提到礼仪的根本目的是养育人民,如果出现差错或不足之处,那么就是通过错误的方式来养育人民了。这反映了人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诗句:刑罚之过或至死伤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刑罚的过失可能会造成人的死亡或身体的伤害。
赏析:这是一篇关于刑罚影响的讨论内容。诗中提到刑罚的过失可能会造成人的死亡或身体的伤害,这反映了人们对刑罚的担忧和警惕。这也体现了人们在面对惩罚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