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荐中垒校尉刘歆有材行,为侍中,稍迁光禄大夫,贵幸;更名秀。上复令秀典领《五经》,卒父前业;秀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叙诸子,分为九流:曰儒,曰道,曰阴阳,曰法,曰名,曰墨,曰从横,曰杂,曰农,以为:“九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资治通鉴 · 卷三十三 · 汉纪二十五
王莽推荐中垒校尉刘歆有才干和德行,任命他为侍中,逐渐升迁为光禄大夫,受到宠幸;改名字为秀。皇上又命令秀掌管《五经》,完成父亲未尽的事业;于是刘秀综合群书上奏他的七种目录,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共有书籍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在叙述诸子百家时,分为九个流派:曰儒,曰道,曰阴阳,曰法,曰名,曰墨,曰从横,曰杂,曰农。他认为:“这九家都产生于王道衰微,诸侯各行其政,君主世主好恶各不相同,因此九家之术蜂拥而出并兴起,各自引述一个方面,推崇其所擅长的,以此来游说诸侯,他们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就像水火相灭却相互生发一样;仁和义,敬和和,相反而都能互相成就。《易经》说:‘天下万物归向一个目标却分向不同的道路,意见一致而又有许多考虑。’现在各家推举自己所长,穷尽知识和思考以表明自己的意图,虽然有所欠缺短处,合其要旨,也是《六经》的支流和后代。如果这些人遇到圣明的君主,得到他们的正确指导,都是国家的栋梁了。孔子说:‘礼失而求之于野。’现在离圣人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道家学说缺废,没有更可寻找的东西,这些九家之说,不是比野路子更好吗?如果能修习《六艺》之学而考察这些九家的言论,舍短取长,那么可以贯通各种学问了。”
注释:
- 资治通鉴(Zizhi Tongjian):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 汉纪二十五:指东汉时期的历史记录,属于《资治通鉴》的一部分。
- 王莽(Wang Mang):西汉时期的皇帝,新朝的创始人之一。
- 中垒校尉:古代官职,负责守卫皇宫的重要门禁。
- 侍中:古代宫廷官员的职称,通常担任皇帝的顾问。
- 光禄大夫:古代官名,是高级官员的一种。
- 贵幸:地位高贵且受到宠信。
- 更名秀:改变原名为秀。
- 三十八种:指的是书籍的分类数量。
- 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书籍的数量总计。
- 九流:指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九大学派。
- 儒:儒家学派,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 道:道家学派,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 阴阳:古代哲学术语,涉及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及其规律。
- 法:法家学派,强调法律制度和国家治理。
- 名:名家学派,研究名称、概念及其应用。
- 墨:墨家学派,重视节俭、实用主义和非攻思想。
- 从横:纵横家学派,擅长游说辞令,主张合纵连横策略。
- 杂:杂家学派,融合多种学说,主张不拘一格。
- 农:农家学派,关注农业技术和农民生活。
- 礼失而求诸野:意思是当礼仪制度出现问题时,人们应该向民间寻求解决办法。
- 去圣久远:与“去圣已久”类似,表示时间久远,圣人不再存在。
- 道术缺废:道教学说和技艺已经消失或荒废。
- 方今去圣久远:现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已经很久远。
- 道术缺废:道教学说和技艺已经消失或荒废。
- 无所更索: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或补充的。
- 彼九家者:指的是那些被称为九家的学者们。
- 不犹愈于野乎:与“不如野路子更好”意义相近,即不如野路子好。
- 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能够学习和理解《六艺》中的学说,并对九家之学的言谈进行观察。
- 舍短取长:选择其优点,舍弃其缺点。
- 万方之略:指广泛的地方性知识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