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奈何距以来厌之辞,疏以无日之期,消往昔之恩,开将来之隙?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诚先于未然,即兵革不用而忧患不生。不然,壹有隙之后,虽智者劳心于内,辩者毂击于外,犹不若未然之时也。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费岁以大万计者,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
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赐雄帛五十匹,黄金十斤。单于未发,会病,复遣使愿朝明年;上许之。
【诗句】
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奈何距以来厌之辞,疏以无日之期,消往昔之恩,开将来之隙?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
【译文】
现在单于归顺,怀着真诚之心,想要离开他的领地,在陛下面前陈述自己的意见。这是古代遗留的良策,是神灵所盼望的事情,虽然国家花费了许多钱,但这也是不得已的。为什么拒绝他来朝见的请求,疏远他无期限的承诺,抹去过去对他的恩惠,给他留下将来的可能产生间隙的机会?如果他心存疑虑并产生间隙,使他产生怨恨心理,背弃先前的承诺,利用过往的言辞归咎于汉朝,从而与汉朝断绝关系,那么汉朝将永远无法让他归顺,汉朝的威慑对他而言是不可承受的,也无法用言语让他明白。这难道不是极大的忧虑吗?智者看到问题还没有发生就有所准备,聪明人不用等到事情发生才去应对,而是预防问题的发生。否则,一旦有了间隙,即使智者和辩者在内忧外患中努力,也不如未发生间隙时的情况更好。以往我们在图谋西域、设立车师国、设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时,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这些费用每年高达数百万,难道是为了抵御康居、乌孙越过白龙堆进攻西疆吗?其实是为了遏制匈奴的威胁。百年辛苦付出,一天失去却需要付出十倍的代价,我们为这些付出感到不安。希望陛下能够在混乱和战争尚未发生的时期多加注意,以避免边境上的祸患!
【赏析】
本文通过阐述与单于对话的内容,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和对策略选择的思考。首先,文章强调了单于归义的重要性和意义,认为这是一个“上世之遗策”,也是神灵所期望的事情。接着,文章分析了接受或拒绝单于朝见请求可能带来的后果,包括可能产生的间隙和怨恨心理。最后,文章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状态——智者和聪明人在未出现危机之前就做好准备,而不是等到危机已经出现再去应对。这种观点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高度关注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