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旃蒙大渊献,尽玄黓敦牂,凡八年。
王莽下天凤二年(乙亥,公元一五年)
春,二月,大赦天下。
民讹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百姓奔走往观者有万数。莽恶之,捕系,问语所从起,不能得。
单于咸既和亲,求其子登尸。莽欲遣使送致,恐咸怨恨,害使者,乃收前言当诛侍子者故将军陈钦,以他罪杀之。莽选辩士济南王咸为大使。夏,五月,莽复遣和亲侯歙与咸等送右厨唯姑夕王,因奉归前所斩侍子登及诸贵人从者丧。单于遣云、当子男大且渠奢等至塞迎之。咸到单于庭,陈莽威德,莽亦多遗单于金珍,因谕说改其号,号匈奴曰“恭奴”,单于曰“善于”,赐印绶,封骨都侯当为后安公,当子男奢为后安侯。单于贪莽金币,故曲听之,然寇盗如故。
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公卿旦入暮出,论议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县宰缺者数年守兼,一切贪残日甚。中郎将、绣衣执法在郡国者,并乘权势,传相举奏。又十一公士分布劝农桑,班时令,按诸章,冠盖相望,交错道路,召会吏民,逮捕证左,郡县赋敛,递相赇赂,白黑纷然,守阙告诉者多。莽自见前颛权以得汉政,故务自揽众事,有司受成苟免。诸宝物名、帑藏、钱谷官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宦官、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乘,愦眊不渫。莽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尚书因是为奸,寝事,上书待报者连年不得去,拘系郡县者逢赦而后出,卫卒不交代者至三岁。谷籴常贵,边兵二十馀万人,仰衣食县官。五原、代郡尤被其毒,起为盗贼,数千人为辈,转入旁郡。莽遣捕盗将军孔仁将兵与郡县合击,岁馀乃定。

资治通鉴·卷三十八·汉纪三十

诗句翻译:

  • 译文一: 王莽下天凤二年(乙亥,公元一五年)春,二月,大赦天下。
  • 注释: “乙亥”是天干中的一种,代表年份。“公元一五年”指的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特定年份。“大赦天下”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停止刑罚和法律执行。
  • 译文二: 民讹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百姓奔走往观者有万数。
  • 注释: “讹言”是指谣言或不实之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是一种民间传说,描述黄龙在黄山宫殿内死去的故事。“奔走往观者有万数”表示有很多人为了观看这一事件聚集并前往现场。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著作,由宋代的司马光主编。《汉纪三十》收录了西汉第三十八卷的内容,涉及王莽时期的一些重要政治事件和民众反应。本诗通过简洁的语句描述了发生在春天的两件大事:一是王莽的大赦政策,旨在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关于黄龙坠死的谣言引发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这首诗反映了王莽时代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同时也展示了当时人们对未知事件的好奇以及对于权威人物的政策变动的反应。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他们如何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同时,诗歌还体现了古代文献中对于重大事件的记录方式,即通过简洁明了的叙述来传达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文情感。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记载,还让我们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和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