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下地皇元年(庚辰,公元二零年)
春,正月,乙未,赦天下。改元曰地皇,从三万六千岁历号也。
莽下书曰;“方出军行师,敢有趋讙犯法者辄论斩,毋须时!”于是春、夏斩人都市,百姓震惧,道路以目。
莽见四方盗贼多,复欲厌之,又下书曰:“予之皇初祖考黄帝定天下,将兵为上将军,内设大将,外置大司马五人,大将军至士吏凡七十三万八千九百人,士千三百五十万人。予受符命之文,稽前人,将条备焉。”于是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之位,赐诸州牧至县宰皆有大将军、偏、裨、校尉之号焉。乘传使者经历郡国,日且十辈,仓无见谷以给;传车马不能足,赋取道中车马,取办于民。
秋,七月,大风毁王路堂。莽下书曰:“乃壬午饣甫时,有烈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予甚恐焉;伏念一旬,迷乃解矣。昔符命文立安为新迁王,临国洛阳,为统义阳王,议者皆曰:‘临国洛阳为统,谓据土中为新室统也,宜为皇太子。’自此后,临久病,虽瘳不平。临有兄而称太子,名不正。惟即位以来,阴阳未和,谷稼鲜耗,蛮夷猾夏,寇贼奸宄,人民征营,无所错手足。深惟厥咎,在名不正焉。其立安为新迁王,临为统义阳王。”
王莽地皇元年(庚辰,公元二零年)
春,正月乙未,赦天下。改元曰地皇,从三万六千岁历号也。
莽下书曰:“方出军行师,敢有趋讙犯法者辄论斩,毋须时!”于是春、夏斩人都市,百姓震惧,道路以目。
莽见四方盗贼多,复欲厌之,又下书曰:“予之皇初祖考黄帝定天下,将兵为上将军,内设大将,外置大司马五人,大将军至士吏凡七十三万八千九百人,士千三百五十万人。予受符命之文,稽前人,将条备焉。”于是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之位,赐诸州牧至县宰皆有大将军、偏、裨、校尉之号焉。乘传使者经历郡国,日且十辈,仓无见谷以给;传车马不能足,赋取道中车马,取办于民。
秋,七月,大风毁王路堂。莽下书曰:“乃壬午饣甫时,有烈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予甚恐焉;伏念一旬,迷乃解矣。昔符命文立安为新迁王,临国洛阳,为统义阳王,议者皆曰:‘临国洛阳为统,谓据土中为新室统也,宜为皇太子。’自此后,临久病,虽瘳不平。临有兄而称太子,名不正。惟即位以来,阴阳未和,谷稼鲜耗,蛮夷猾夏,寇贼奸宄,人民征营,无所错手足。深惟厥咎,在名不正焉。其立安为新迁王,临为统义阳王。”
王莽的地皇元年(庚辰,公元二零年),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试图稳定国家局势。他通过大赦和改革来安抚民心,同时对军事制度做了严格规定,如“方出军行师,敢有趋讙犯法者辄论斩”,显示出他对法律的尊重及对民众安全的关心。此外,王莽还试图抑制盗贼活动,如“自彼四方盗贼多,又想进行压制”,反映出他对于治安问题的关切。
王莽的政策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引发了更大规模的不满和反抗。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完备,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例如,他在地方设置了许多大司马、大将军等职务,赐予各州牧至县宰以官职和称号,但这些职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王莽的改革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崩溃。他的政策不仅没有实现社会稳定的目标,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最终,在他篡权失败并被赤眉军所杀后,新朝灭亡,社会再次陷入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