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使者至,见况,因令代监其兵,遣况西诣长安,拜为师尉大夫。况去,齐地遂败。
王莽下地皇三年(壬午,公元二二年)
春,正月,九庙成,纳神主。莽谒见,大驾乘六马,以五采毛为龙文衣,著角,长三尺。又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载以四轮车。挽者皆呼“登仙”,莽出,令在前。百官窃言:“此似輀车,非仙物也。”
二月,樊崇等杀景尚。
关东人相食。
夏,四月,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东讨众贼。初,樊崇等众既浸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其中最尊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史。及闻太师、更始将讨之,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硃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匡、丹合将锐士十馀万人,所过放纵。东方为之语曰:“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卒如田况之言。莽又多遣大夫、谒者分教民煮草木为酪,酪不可食,重为烦费。

这首诗描述了王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斗争。诗中通过叙述王莽下地皇三年(壬午,公元二二年)的事件,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混乱和人民苦难的感慨。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 资治通鉴 · 卷三十八 · 汉纪三十

  • 书。使者至,见况,因令代监其兵,遣况西诣长安,拜为师尉大夫。况去,齐地遂败。

  • 这句话描述了一位名叫况的人被派遣去监视军队,然后他被派往长安,被任命为“师尉大夫”。然而,当他离开齐国时,那里就发生了失败。

  • 王莽下地皇三年(壬午,公元二二年)

  • 这句话说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王莽帝统治时期。

  • 春,正月,九庙成,纳神主。莽谒见,大驾乘六马,以五采毛为龙文衣,著角,长三尺。又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载以四轮车。挽者皆呼“登仙”,莽出,令在前。百官窃言:“此似輁车,非仙物也。”

  • 这句话描述了王莽皇帝接见了前来祭祀的官员,他乘坐着华丽的马车,车上装饰着五彩色的毛作为龙形图案的衣服,车顶上还装有角。另外,他还建造了一座九层的华盖,高达八丈一尺,用四轮车拉着。当车辆行驶时,车夫们都会高呼“登仙”,而王莽则在车辆前面。然而,百官私下里议论说:“这更像是一辆輁车,而不是仙物。”

  • 二月,樊崇等杀景尚。

  • 这句话描述了在二月的时候,樊崇等人杀死了景尚。

  • 关东人相食。

  • 这句话描述了关东地区的人相互残杀的情况。

  • 夏,四月,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东讨众贼。初,樊崇等众既浸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其中最尊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史。及闻太师、更始将讨之,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硃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匡、丹合将锐士十馀万人,所过放纵。东方为之语曰:“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卒如田况之言。莽又多遣大夫、谒者分教民煮草木为酪,酪不可食,重为烦费。

  • 这句话描述了在夏天的时候,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向东讨伐那些盗贼。起初,樊崇等人的军队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他们相互之间约定:“杀人的人应该处死,伤人的人应该赔偿受伤的地方。”其中最高的地位是三老,其次是从事,再次是卒史。后来他们听说太师和更始将军将讨伐他们,害怕自己的军队和王莽的军队发生冲突,所以他们都把眉毛染红了以区分身份,因此被称为赤眉军。王匡和廉丹率领着十几万精锐士兵前进,一路上无所顾虑。东方的人们为此编了一句歌谣:“宁可遇到赤眉军也不要遇到太师的军队!如果遇到太师的军队还有机会活着,但是如果遇到更始的军队那就只能死了!”这些情况都像田况所说的那样发生。王莽又多次派出大夫和谒者去教导人民煮草木做奶酪,但是这些奶酪不能吃,反而给他们带来了麻烦和浪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