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诸贼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萧王欲击之,乃拜吴汉、耿弇俱为大将军,持节北发幽州十郡突骑。苗曾闻之,阴敕诸郡不得应调。吴汉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出迎于路,汉即收曾,斩之。耿弇到上谷,亦收韦顺、蔡充,斩之。北州震骇,于是悉发其兵。

秋,萧王击铜马于鄡,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士马甚盛,汉悉上兵簿于莫府,请所付与,不敢自私,王益重之。王以偏将军沛国硃浮为大将军、幽州牧,使治蓟城。铜马食尽,夜遁,萧王追击于馆陶,大破之。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从东南来,与铜马馀众合。萧王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诸将未能信贼,降者亦不自安。王知其意,敕令降者各归营勒兵,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悉以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赤眉别帅与青犊、上江、大彤、铁胫、五幡十馀万众在射犬,萧王引兵进击,大破之。南徇河内,河内太守韩歆降。

资治通鉴 · 卷三十九 · 汉纪三十一

是时,诸贼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萧王欲击之,乃拜吴汉、耿弇俱为大将军,持节北发幽州十郡突骑。苗曾闻之,阴敕诸郡不得应调。吴汉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出迎于路,汉即收曾,斩之。耿弇到上谷,亦收韦顺、蔡充,斩之。北州震骇,于是悉发其兵。

秋,萧王击铜马于鄡,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士马甚盛,汉悉上兵簿于莫府,请所付与,不敢自私,王益重之。王以偏将军沛国硃浮为大将军、幽州牧,使治蓟城。铜马食尽,夜遁,萧王追击于馆陶,大破之。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从东南来,与铜马馀众合。萧王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诸将未能信贼,降者亦不自安。王知其意,敕令降者各归营勒兵,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悉以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赤眉别帅与青犊、上江、大彤、铁胫、五幡十馀万众在射犬,萧王引兵进击,大破之。南徇河内,河内太守韩歆降。

此诗翻译如下:

是时分,各部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自统领部下,人数达数百万,四处侵扰抢劫。萧王想攻击他们,就任命吴汉和耿弇都为大将军,持节向北调动幽州的十个郡的突骑军。苗曾听说这件事后,暗中命令各郡不能应征调遣。吴汉率领二十名骑兵首先奔赴无终,苗曾在路上迎接,吴汉便逮捕了苗曾,杀了他。耿弇到达上谷后,也逮捕了韦顺和蔡充,杀了他们。北州的官员震惊害怕,于是全部调动军队。

秋季,萧王在鄡攻打铜马军,吴汉率领突骑前来会合清阳的军队,士兵和马匹数量很多,萧王把兵簿全都上报给莫府,请求所要交给自己的物资,不敢私自占有,因此得到萧王更加重用。皇帝派偏将军沛国朱浮担任大将军、幽州牧职务,让他负责治理蓟城。铜马军吃尽了粮食后逃跑,萧王在馆陶追击他们,大败铜马军。投降的人还没全部接收完毕,高湖、重连从东南方向来,与剩下的铜马军汇合。萧王又与他们大战于蒲阳,完全打败并接纳了他们投降的人,封他们的渠帅为列侯。一些将领还不能相信这些人,投降的人自己也不安心。萧王知道了他们的想法,命令投降的人各自回去整顿部队,自己则骑马轻装巡视军队阵型。投降的人相互说:“萧王真心对待我们,把我们当作心腹对待,怎么能够不为他卖命呢!”因此都心悦诚服。萧王把投降的人分给各个将领,结果军队竟然有数十万人。赤眉的其它将领与青犊、上江、大彤、铁胫、五幡等十几万人在射犬,萧王带领军队进攻他们,把他们打得大败。南边进军河内,河内太守韩歆投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萧王如何通过一系列军事活动来平定叛乱的过程。诗歌详细记录了萧王如何派遣将领出击敌军、如何处理投降的人员以及如何统一指挥整个北方地区。其中,诗人对萧王的忠诚和智慧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多面性。

诗中描述了萧王面对众多叛军的情况,他果断地任命了吴汉和耿弇为大将军,并成功地调动了幽州的突骑军。这些军事行动展示了萧王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也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歌中的描写细节丰富,如“萧王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萧王复与大战于蒲阳”,这些都生动地再现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和战斗的激烈程度。同时,诗人对投降者的处理方式也体现了萧王的宽容和仁慈。他不仅没有因为敌人的投降而心生疑虑或恐惧,反而鼓励他们重新组织队伍,为自己的安全着想。这种态度赢得了许多投降者的心。

诗歌还提到了赤眉军的另外一支部队在射犬被击败的情况。这一部分虽然篇幅较短,但同样突出了萧王的军事才能和战术运用。他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敌人的实力和弱点,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反击策略。这种能力在古代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这首诗通过对萧王平定叛乱过程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