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旃蒙作噩,尽柔兆阉茂,凡二年。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乙酉,公元二五年)
春,正月,方望与安陵人弓林共立前定安公婴为天子,聚党数千人,居临泾。更始遣丞相松等击破,皆斩之。
邓禹至箕关,击破河东都尉,进围安邑。
赤眉二部俱会弘农。更始遣讨难将军苏茂拒之;茂军大败。赤眉众遂大集,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三月,更始遣丞相松与赤眉战于{艹务}乡,松等大败,死者三万馀人。赤眉遂转北至湖。
蜀郡功曹李熊说公孙述宜称天子。夏,四月,述即帝位,号成家,改元龙兴;以李熊为大司徒,述弟光为大司马,恢为大司空。越巂任贵据郡降述。
萧王北击尤来、大枪、五幡于元氏,追至北平,连破之;又战于顺水北,乘胜轻进,反为所败。王自投高岸,遇突骑王丰下马授王,王仅而得免。散兵归保范阳。军中不见王,或云已殁,诸将不知所为,吴汉曰:“卿曹努力!王兄子在南阳,何忧无主!”众恐惧,数日乃定。贼虽战胜,而惮王威名,夜,遂引去。大军复追至安次,连战,破之。贼退入渔阳,所过虏掠。强弩将军陈俊言于王曰:“贼无辎重,宜令轻骑出贼前,使百姓各自坚壁以绝其食,可不战而殄也。”王然之,遣俊将轻骑驰出贼前,视人保壁坚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贼至,无所得,遂散败。王谓俊曰:“困此虏者,将军策也。”
诗句:资治通鉴·卷四十 ·汉纪三十二译文:从起日开始,经过一年的艰苦斗争后,汉光武帝终于平定了叛乱,恢复了汉朝的统治。
关键词解释:
- 资治通鉴(Zi Ji Tong Yan):一部详细记录东汉历史的书籍,由司马光等人编写。
- 汉纪三十二(Han Ji San Shi Er):指《资治通鉴》中的第三十一章,记录的是公元25年春正月到二月的事件。
- 建武元年(Jian Wu Yi Nián):东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年份,即公元25年。
- 乙酉(Yi Xi):干支历法中的一天,对应公历的公元25年1月1日。
- 方望与安陵人弓林共立前定安公婴为天子:描述方望和弓林在安陵地区拥立前定安公刘婴为皇帝的事件。
- 聚党数千人,居临泾:描述刘婴领导的叛军聚集了数千人,并占据了临泾城的情况。
- 更始遣丞相松等击破,皆斩之:说明王莽政权的官员派来镇压叛乱的军队被东汉军队击败,并且被斩杀。
- 邓禹至箕关,击破河东都尉,进围安邑:描述邓禹率领的军队抵达箕关,击败了河东地区的都尉,进而围攻安邑的情况。
- 赤眉二部俱会弘农:描述赤眉军的两个分支共同汇集到弘农地区,准备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 蜀郡功曹李熊说公孙述宜称天子:提到蜀郡的一个官位是功曹的李熊劝说公孙述称帝的事情。
- 夏,四月:指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份。
- 遂分万人为一营:描述了赤眉军将数万士兵分成若干个营寨,每个营寨大约有一万士兵的情况。
- 三月,更始遣丞相松与赤眉战于{艹务}乡:提及更始政权派遣丞相岑松与赤眉军在{艹务}乡交战的情况。
- 松等大败,死者三万馀人:描述了岑松率领的军队在{艹务}乡遭遇失败,死亡人数达到三万余人的情况。
- 赤眉遂转北至湖:描述了赤眉军向北移动,最终到达湖边的动向。
- 蜀郡功曹李熊说公孙述宜称天子:提及蜀郡功曹李熊向公孙述建议他应当称帝的建议。
- 越巂任贵据郡降述:描述了越巂地区的官员任贵决定背叛王莽政权,投奔公孙述的情况。
- 萧王北击尤来、大枪、五幡于元氏,追至北平,连破之;又战于顺水北,乘胜轻进,反为所败:叙述了萧王刘秀在北方与尤来、大枪、五幡等叛军战斗的经过,以及他在追击叛军时的挫败经历。
- 贼虽战胜,而惮王威名,夜,遂引去:描述了尽管叛军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他们畏惧刘秀的威望,在夜晚撤退离去的情况。
- 大军复追至安次,连战,破之:讲述了东汉军队再次追击叛军,并在连续交战后取得胜利的情节。
- 贼退入渔阳,所过虏掠:描述了叛军撤退进入渔阳地区,沿途劫掠过路百姓的情况。
- 强弩将军陈俊言于王曰:“贼无辎重,宜令轻骑出贼前,使百姓各自坚壁以绝其食,可不战而殄也。”王然之,遣俊将轻骑驰出贼前,视人保壁坚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贼至,无所得,遂散败:介绍了陈俊向东汉光武帝提出策略,主张派遣轻骑兵在叛军前面活动,同时命令百姓加强防守,阻止叛军获取补给的建议。东汉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派遣陈俊带领轻骑兵在叛军前面活动,同时命令百姓加强守备措施,有效地阻止了叛军的掠夺行为,使得叛军最终溃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东汉初年的历史事件。诗中详细记录了王莽末年赤眉军和东汉光武帝之间的一系列战事,包括起义军的崛起、东汉政府的反击以及双方的军事冲突。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战争情况和人物心理活动。
诗歌语言简洁明了,用词准确,能够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例如,“方望与安陵人弓林共立前定安公婴为天子”一句,展现了起义军中的一些人物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自立为王的情形。同时,诗中还表现了东汉政府在战争中的英勇和决心,如“更始遣丞相松等击破,皆斩之”这句,反映了东汉政府对于镇压叛乱的决心和行动。
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例如,“贼虽战胜,而惮王威名”,这句话揭示了叛军虽然在战斗中取得了优势,但却因为畏惧东汉光武帝的威望而不敢轻易发动攻击。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通过对历史的细致描绘,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