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嚣上疏谢曰:“吏民闻大兵卒至,惊恐自救,臣嚣不能禁止。兵有大利,不敢废臣子之节,亲自追还。昔虞舜事父,大杖则走,小杖则受,臣虽不敏,敢忘斯义!今臣之事,在于本朝,赐死则死,加刑则刑;如更得洗心,死骨不朽。”有司以嚣言慢,请诛其子。帝不忍,复使来歙至汧,赐嚣书曰:“昔柴将军云:陛下宽仁,诸侯虽有亡叛而后归,辄复位号,不诛也。’今若束手,复遣恂弟归阙庭者,则爵禄获全,有浩大之福矣!吾年垂四十,在兵中十岁,厌浮语虚辞。即不欲,勿报。”嚣知帝审其诈,遂遣使称臣于公孙述。
匈奴与卢芳为寇不息,帝令归德侯飒使匈奴以修旧好。单于骄倨,虽遣使报命,而寇暴如故。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七年(辛卯,公元三一年)
春,三月,罢郡国轻车、骑士、材官,今还复民伍。

诗句:资治通鉴·卷四十二·汉纪三十四

译文:
隗嚣上疏谢曰:“官吏和民众听说大军即将到来,惊恐不已地自我保护,我无法禁止。军队有巨大的利益,不敢违背臣子之节,亲自返回。虞舜曾因大杖而逃,但小杖则受,我虽不聪明,也敢忘记这个原则!现在我的事在朝廷,赐死就死,加刑则刑;如能洗清冤屈,死骨不朽。”有司认为他傲慢无礼,请诛杀其子。帝不忍,又派来歙到汧县,赐给隗嚣书信曰:“昔柴将军说陛下宽仁,诸侯虽有逃亡叛变而后归附,辄复位号,不加诛杀。现在如果您束手投降,再遣恂弟回朝廷的话,则爵禄保全,获得巨大福分了!我已年近四十,在军中十年,厌恶虚词空话。即不希望如此,勿复报告。”隗嚣知帝审察他的诈言,遂遣使称臣于公孙述。

注释:

  • 隗嚣(?~公元36年),字季公,蜀郡新繁(今四川成都市新繁镇)人;东汉初杰出的军事将领,汉光武帝刘秀的同母异父弟弟。建武二年(26年),随刘秀征伐五溪蛮夷有功,被封为扶乐侯。建武六年(30年),随刘秀征讨赤眉军,被拜为太中大夫。建武八年(32年),随刘秀征讨隗纯于天水、陇西,并攻取三辅地区。建武九年(33年),随刘秀征伐割据陇右的隗义、隗纯兄弟。建武十三年(37年),随刘秀征讨割据益州的公孙述。建武十八年(42年),隗嚣自称西川之王,建立西川国,与汉室对立。建武二十年(44年),刘秀封隗嚣为庸亲王,命人前往劝降。建武二十二年(46年),刘秀命马援率军征讨西川国,隗嚣战败,投降汉朝,后被迫自杀。
  • 匈奴与卢芳为寇不息,帝令归德侯飒使匈奴以修旧好。单于骄倨,虽遣使报命,而寇暴如故。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等人主编,记录了从远古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以其严谨的历史叙述、丰富的史料内容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而著名。本文选取了《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关于隗嚣上疏谢恩的故事,通过这段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君臣关系以及个人忠诚与国家之间的复杂纠葛。

诗中描述了隗嚣在得知自己可能获罪时的心态转变及最终的屈服。隗嚣作为东汉末年的一名武将和地方割据者,其行为和决策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中具有重要影响。他的上疏不仅展现了他对皇帝的忠诚,也反映出他对自身命运的焦虑与无奈。

诗中还涉及了其他政治人物和事件,如归德侯飒使匈奴修旧好的行动以及单于骄倨的态度。这些事件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国际关系紧张,也揭示了当时中国与其他民族之间复杂的交流和冲突。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