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太守竺曾以弟报怨杀人,自免去郡;窦融承制拜曾武锋将军,更以辛肜为酒泉太守。
秋,隗嚣将步骑三万侵安定,至阴槃,冯异率诸将拒之;嚣又令别将下陇攻祭遵于汧。并无利而还。帝将自征隗嚣,先戒窦融师期,会遇雨,道断,且嚣兵已退,乃止。帝令来歙以书招王遵,遵来降,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
冬,卢芳以事诛其五原太守李兴兄弟。其朔方太守田飒、云中太守乔扈各举郡降,旁令领职如故。
帝好图谶,与郑兴议郊祀事,曰:“吾欲以谶断之,何如?”对曰:“臣不为谶。”帝怒曰:“卿不为谶,非之邪?”兴惶恐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所非也。”帝意乃解。
南阳太守杜诗政治清平,兴利除害,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译文:
酒泉太守竺曾因报复怨恨杀人,主动辞去郡职;窦融秉承帝命任命竺曾为武锋将军,同时委任辛肜为酒泉太守。
秋季,隗嚣率领三万步兵和骑兵侵犯安定,来到阴槃,冯异率领诸将抵抗他们;又命令其他将领下陇攻击祭遵于汧。由于没有收获而回师。皇帝准备亲自征讨隗嚣,先通知窦融军期,恰逢天气降雨,道路被阻断,且隗嚣的军队已经撤退,于是停止前进。皇帝令来歙写信招降王遵,王遵来降,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封向义侯。
冬季,卢芳因为事由诛杀他的五原太守李兴兄弟。他的朔方太守田飒、云中太守乔扈各自举郡投降,旁边还让他们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
皇帝喜欢图谶,与郑兴讨论郊祀的事宜,说:“我想用图谶来决定事情,怎么样?”郑兴回答说:“我不懂图谶。”皇帝发怒说:“你不懂图谶,是诋毁吗?”郑兴惶恐地说:“臣对书籍有所未学,但不敢诋毁。”皇帝这才放心了。
南阳太守杜诗政治清明,兴利除害,百姓称便。他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屋可封,时人把他比做张召信臣。南阳因此有民谣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注释:
竺曾:酒泉太守,因报复怨恨杀人自免。
窦融:东汉初年著名的边疆民族领袖,汉末任河西五郡刺史,拥立刘虞为帝。后来归顺东汉,被封为列侯。他在西域建立政权,并使西域与汉朝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关系。
隗嚣:西汉末年军阀之一,公元26年自称西州大将军,自立为皇帝,建元建武。他统治期间,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冯异:东汉初年将领,与邓禹、耿弇等合称为“云台二十八将”。他在反对王莽的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祭遵:东汉初期将领,以勇敢善战著称。他曾在平定赤眉军起义中立下赫赫战功。
杜诗:南阳太守,以其治理有方著称。他重视农业发展,提倡水利建设,使得南阳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显著提高。
召信臣:东汉时期的官员,以推行惠政著称。他在任上积极推行农业政策,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赏析:
这首诗主要叙述了东汉时期的政治事件以及一些人物的活动情况。通过描绘这些历史事件和个人事迹,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和人文精神。其中,竺曾、冯异、祭遵、杜诗等人的英勇事迹和卓越成就令人钦佩和赞叹。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地方割据势力、农民起义等,这些都是当时社会变革过程中的重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