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述立隗嚣为朔宁王,遣兵往来,为之援势。
癸亥晦,日有食之。诏百僚各上封事,其上书者不得言圣,太中大夫郑兴上疏曰:“夫国无善政,则谪见日月。要在因人之心,择人处位。今公卿大夫多举渔阳太守郭亻及可大司空者,而不以时定;道路流言,咸曰‘朝廷欲用功臣’,功臣用则人位谬矣。愿陛下屈己从众,以济群臣让善之功。顷年日食每多在晦,先时而合,皆月行疾也。日君象而月臣象;君亢急而臣下促迫,故月行疾。今陛下高明而群臣惶促,宜留思柔克之政,垂意《洪范》之法。”帝躬勤政事,颇伤严急,故兴奏及之。
夏,四月,壬午,大赦。
五月,戊戌,以前将军李通为大司空。
大司农江冯上言:“宜令司隶校尉督察三公。”司空掾陈元上疏曰:“臣闻师臣者帝,宾臣者霸。故武王以太公为师,齐桓以夷吾为仲父,近则高帝优相国之礼,太宗假宰辅之权。及亡新王莽,遭汉中衰,专操国柄以偷天下,况己自喻,不信群臣,夺公辅之任,损宰相之威,以刺举为明,徼讦为直,至乃陪仆告其君长,子弟变其父兄,罔密法峻,大臣无所措手足;然不能禁董忠之谋,身为世戮。方今四方尚扰,天下未一,百姓观听,咸张耳目。陛下宜修文、武之圣典,袭祖宗之遗德,劳心下士,屈节待贤,诚不宜使有司察公辅之名。”帝从之。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康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全书共计294卷,约300多万字。该作品涵盖了从周朝的开国开始至五代时期的结束,包括了16个朝代的历史。
公孙述立隗嚣为朔宁王,派遣军队进行相互支援,形成对峙局面。这一行动不仅反映了公孙述对局势的控制力,也体现了他对内安定与对外扩张的双重策略。在日食事件发生时,皇帝下诏百官上书,强调不提圣字,表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皇帝本人的谨慎态度。此外,汉帝还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和政策调整,试图稳定内部局势并逐步恢复统一的局面。
公孙述的行为虽显示了他的军事能力,但也暴露出他对权力的过度自信和对周边不稳定因素的忽视。例如,公孙述多次向中国发送书信,展示其拥有天命之符的企图,这不仅未能稳固自己的统治,反而加剧了中央政府对他的疑虑。与此同时,他的一些行为也引发了内部的不满,如对有功将士的排斥等,这些都为他后期的败局埋下了隐患。
《资治通鉴》中对公孙述政权的描述,不仅记录了他的政治举措和历史影响,还提供了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的深刻洞见。通过这部历史文献,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东汉末年的复杂局势和众多历史人物的生活状态及决策背景,从而获得更深入的历史理解与思考。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研究资料,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公孙述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入了解,人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对现今社会的发展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