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率众内属,诏封乌桓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使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时司徒掾班彪上言:“乌桓天性轻黠,好为寇贼,若久放纵而无总领者,必复掠居人,但委主降掾吏,恐非所能制。臣愚以为宜复置乌桓校尉,诚有益于附集,省国家之边虑。”帝从之,于是始复置校尉于上谷宁城,开营府,并领鲜卑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焉。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五零年)
正月,诏增百官奉,其千石已上,减于西京旧制,六百石已下,增于旧秩。
初作寿陵。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使迭兴之后,与丘陇同体。”

诗句:资治通鉴·卷四十四·汉纪三十六

译文:是岁,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率众内属,诏封乌桓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使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

注释: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率领部众归附汉朝,皇帝下诏将乌桓渠帅封为侯、王、君长等八十一人。这些被册封的首领被安置在塞内,同时在缘边各郡也设立了他们的部落管理机构,负责招抚流散的乌桓族人,并提供衣食之需,以便成为汉朝的耳目和侦察人员,协助汉朝打击匈奴和鲜卑等游牧民族。

赏析:此诗描绘了西汉时期,乌桓大人郝旦等人归顺汉朝的场景,展示了汉朝对少数民族的包容与融合政策。通过赐封乌桓首领为侯、王、君长等方式,使得乌桓族得以融入汉朝的统治体系,同时也加强了汉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这种政策的实施,不仅体现了汉朝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包容,也展示了汉朝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对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解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汉朝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

诗句: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五零年)
译文: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使迭兴之后,与丘陇同体。”
注释:东汉光武帝在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五零年)表示:“古代帝王的葬礼,都是由陶工、瓦器、木车、茅草马匹构成的。这种做法让后代的人无法找到他们埋葬的具体位置。然而唐太宗懂得始终如一的道理,汉文帝能够遵循孝顺之道。尽管天下经历了反复的战乱,但霸陵却能够完好地承受这份恩惠,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现在的墓地面积只有几顷大小,不需要复杂的山陵建筑和水池,只要让泉水自然流淌就可以了。希望后来的帝王也能够像霸陵一样,与先人的坟墓和谐共存。”
赏析:此句反映了东汉光武帝对古代帝王葬礼的感慨和评价。他认为古代帝王的葬礼虽然简朴,但却能够体现出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光武帝还提到唐太宗和汉文帝的例子,强调他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成就,以及他们对孝道的推崇。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霸陵的赞美之情,认为霸陵能够在战乱中保持完整,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最后,他提出自己的设想,希望后世的帝王能够效仿霸陵,与先人的坟墓和谐共存,共同守护这片土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