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以侍中会稽郑弘为大司农。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没溺相系。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自是夷通,遂为常路。在职二年,所息省以亿万计。遭天下旱,边方有警,民食不足,而帑藏殷积。弘又奏宜省贡献,减徭费以利饥民;帝从之。
肃宗孝章皇帝上元和元年(甲申,公元八四年)
春,闰正月,辛丑,济阴悼王长薨。
夏,四月,己卯,分东平国,封献王子尚为任城王。
六月,辛酉,沛献王辅薨。
陈事者多言“郡国贡举,率非功次,故守职益懈而吏事浸疏,咎在州郡。”有诏下公卿朝臣议。大鸿胪韦彪上议曰:“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夫人才行少能相兼,是以孟公绰优于赵、魏老,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练之吏,持心近薄。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然其要归,在于选二千石。二千石贤,则贡举皆得其人矣。”彪又上疏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之选,岂可不重!而间者多从郎官超升此位,虽晓习文法,长于应对,然察察小慧,类无大能。宜鉴啬夫捷急之对,深思绛侯木讷之功也。”帝皆纳之。彪,贤之玄孙也。

《资治通鉴·卷四十六·汉纪三十八》赏析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的连续历史事件。在这部浩繁的史籍中,卷四十六至三十八涵盖了从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到东汉孝桓帝永寿三年(157年)的历史,共涉及九个重要年份。本文将详细解读其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以及它们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我们来关注肃宗孝章皇帝上元和元年(甲申,公元八四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二月,帝以侍中会稽郑弘为大司农,此举显示了朝廷对经济发展的重视。随后,由于交趾七郡贡献转运困难,郑弘奏请开凿零陵、桂阳峤道,从此成为常规道路,极大地促进了贸易与经济流通。此外,当天下发生旱灾时,郑弘还建议减少贡献和徭费以救济饥民,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紧接着是建初元年(丙子,公元76年),章帝下诏命兖州、豫州、徐州等三州赈济饥民。面对旱灾,司徒鲍昱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即开仓放粮并赦免某些罪行以恢复社会和谐。这一措施得到了章帝的认同和支持,有效地缓解了旱情所带来的影响。

接着是关于汉章帝建初元年(丙子,公元76年)的讨论。这一年里,汉章帝采取了多项措施应对旱灾。首先,他下令兖、豫、徐三州赈济饥民;其次,他询问司徒鲍昱如何消弭旱灾。鲍昱提出通过开仓放粮和赦免某些罪名来恢复社会的和谐。章帝对此表示赞同和支持,这些措施都有效地缓解了旱灾带来的压力。

我们将探讨东汉孝桓帝永寿三年(157年)的相关情况。这一年,陈事者认为郡国贡举大多非功次,因此守职懈怠而吏事疏漏,建议削减贡举以利饥民。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颁布诏书要求公卿朝臣讨论此事。大鸿胪韦彪上疏指出国家应以选贤任能为主要目标,不应完全依赖门第和资历。他的主张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和采纳。

通过对《资治通鉴》卷四十六至三十八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章帝时期以及东汉孝桓帝时期的政治决策和治国理念。这些事件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政治风貌,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