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齐殇王子都乡侯畅来吊国忧,太后数召见之,窦宪惧畅分宫省之权,遣客刺杀畅于屯卫之中,而归罪于畅弟利侯刚,乃使侍御史与青州刺史杂考刚等。尚书颍川韩稜以为“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恐为奸臣所笑。”太后怒,以切责稜,稜固执其议。何敞说宋由曰:“畅宗室肺府,茅土籓臣,来吊大忧,上书须报,亲在武卫,致此残酷。奉宪之吏,莫适讨捕,踪迹不显,主名不立。敞备数股肱,职典贼曹,欲亲至发所,以纠其变。而二府执事以为故事:三公不与贼盗。公纵奸慝,莫以为咎。敞请独奏案之。”由乃许焉。二府闻敞行,皆遣主者随之。于是推举,具得事实。太后怒,闭宪于内宫。宪惧诛,因自求击匈奴以赎死。冬,十月,乙亥,以宪为车骑将军,伐北匈奴,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资治通鉴·卷四十七·汉纪三十九》是宋代司马光所编纂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本诗出自于汉朝,由宋章帝元和二年(乙酉,公元85年)创作。这首诗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译文:
在汉章帝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一心,共同抗击匈奴入侵。为了加强边防,朝廷下令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将领,并授予他们兵权。同时,还鼓励士兵奋勇杀敌,为国捐躯。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北宋初年的历史巨著,全书分为16部,共294卷,涵盖了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的整个历史过程。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传记和历史典故,还深入分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
《资治通鉴》的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资治通鉴》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分为帝王记、诸侯列国表、列传、志、表等几部分。其中,帝王记主要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以及他们的政绩和品德;诸侯列国表则介绍了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人口、文化等基本情况;列传则收录了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人物的故事;志则记述了各朝的历史背景、经济状况、科技发展等;表则用于展示各朝的重要事件和数据。
《资治通鉴》还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力求遵循史实,对每一个事件都进行严谨的考证和分析。例如,对于一些难以证实的说法或传闻,作者会通过查找史料、请教专家学者等方式进行验证。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一部值得信赖的历史著作。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丰富的内容、严谨的编撰方式和深刻的历史意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通过对它的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的历史、汲取智慧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