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遣使者督荆州兵万馀人,分道讨巫蛮许圣等,大破之。圣等乞降,悉徙置江夏。
阴皇后多妒忌,宠遇浸衰,数怀恚恨。后外祖母邓硃,出入宫掖,有言后与硃共挟巫蛊道者;帝使中常侍张慎与尚书陈褒案之,劾以大逆无道,硃二子奉、毅,后弟辅皆考死狱中。六月,辛卯,后坐废,迁于桐宫,以忧死。父特进纲自杀,后弟轶、敞及硃家属徙日南比景。
秋,七月,壬子,常山殇王侧薨,无子,立其兄防子侯章为常山王。
三州大水。
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朝廷久之未报,超妹曹大家上书曰:“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咸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故妾敢触死为超求哀,匄超馀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帝感其言,乃征超还。八月,超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九月,卒。超之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代为都护。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馀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后竟失边和,如超所言。
资治通鉴(全名《资治通鉴全文在线阅读》),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撰的巨著。这部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记录了从汉纪四十八(公元前91年)至南朝宋纪三(公元456年)的历史事件。《资治通鉴》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学艺术成就,其内容广泛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诗句翻译方面,《资治通鉴·卷四十八》中的“夏,四月,遣使者督荆州兵万馀人,分道讨巫蛮许圣等,大破之。圣等乞降,悉徙置江夏”一句,可被翻译成现代汉语:“夏季,四月,派遣使者督促荆州军队一万多人,分道讨伐巫蛮许圣等人,将其大败。许圣等人请求投降,全部迁徙到江夏。”。
在对诗句的赏析中,这句话反映了东汉时期汉朝政府为了稳定边疆地区而采取的一种军事行动。通过派遣重兵镇压当地的叛乱势力,汉朝试图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同时,这种行动也体现了汉朝对于边疆地区的重视和治理策略。
在对诗句的赏析中,可以进一步探讨汉朝的军事战略和文化政策。汉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军事战略和文化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国家的整体利益、边疆地区的稳定以及民族之间的和谐。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资治通鉴·卷四十八》中这句诗的翻译、赏析以及对诗句的进一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同时,这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