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以西,障塞多坏,鲜卑因此数侵南匈奴;单于忧恐,上书乞修复障塞。庚寅,诏:“黎阳营兵出屯中山北界;令缘边郡增置步兵,列屯塞下,教习战射。”
以廷尉张皓为司空。
班勇更立车师后部故王子加特奴为王。勇又使别校诛斩东且弥王,亦更立其种人为王;于是车师六国悉平。勇遂发诸国兵击匈奴,呼衔王亡走,其众二万馀人皆降。生得单于人兄,勇使加特奴手斩之,以结车师、匈奴之隙。北单于自将万馀骑入后部,至金且谷;勇使假司马曹俊救之,单于引去,俊追斩其贵人骨都侯。于是呼衍王遂徙居枯梧河上,是后车师无复虏迹。
孝安皇帝下永建二年(丁卯,公元一二七年)
春,正月,中郎将张国以南单于兵击鲜卑其至鞬,破之。二月,辽东鲜卑寇辽东玄菟;乌桓校尉耿晔发缘边诸郡兵及乌桓出塞击之,斩获甚众;鲜卑三万人诣辽东降。
资治通鉴 · 卷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朔方以西,障塞多坏,鲜卑由此数侵南匈奴。单于忧恐,上书乞修复障塞。庚寅,诏:“黎阳营兵出屯中山北界;令缘边郡增置步兵,列屯塞下,教习战射。”。
以廷尉张皓为司空。班勇更立车师后部故王子加特奴为王。勇又使别校诛斩东且弥王,亦更立其种人为王;于是车师六国悉平。勇遂发诸国兵击匈奴,呼衔王亡走,其众二万馀人皆降。生得单于人兄,勇使加特奴手斩之,以结车师、匈奴之隙。北单于自将万馀骑入后部,至金且谷;勇使假司马曹俊救之,单于引去,俊追斩其贵人骨都侯,于是呼衍王遂徙居枯梧河上,是后车师无复虏迹。
春,正月,中郎将张国以南单于兵击鲜卑其至鞬,破之。二月,辽东鲜卑寇辽东玄菟。乌桓校尉耿晔发缘边诸郡兵及乌桓出塞击之,斩获甚众。鲜卑三万人诣辽东降。
赏析:
本段记载了东汉时期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和外交政策。《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通过这些记载,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汉朝时期的边疆局势及其对内政外交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战争的胜负得失以及政治策略的运用,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智慧在处理国家大事中的作用。
《资治通鉴》中的“朔方以西,障塞多坏”反映出边疆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而面临的挑战。这提示我们,在面对自然条件的变化时,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管理和防御布局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
文中提到的“车师六国悉平”,说明汉朝在平定叛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不仅体现了汉朝的军事力量,也反映了汉朝在治理边疆问题上的智慧和能力。此外,对于边疆民族的管理,如“班勇更立车师后部故王子加特奴为王”等举措,显示了汉朝尊重并利用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能力。
“鲜卑三万人诣辽东降”这一事件表明,汉朝在外交策略上能够灵活应对外来挑战,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维护国家利益。这不仅增强了汉朝的国际形象,也提高了边疆地区的安全系数。
《资治通鉴》中的这一段记录,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载,也是对当时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展示。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外交策略,从而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