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旱。
初,帝母李氏瘗在洛阳北,帝初不知;至是,左右白之,帝乃发哀,亲到瘗所,更以礼殡。六月,乙酉,追谥为恭愍皇后,葬于恭陵之北。
西域城郭诸国皆服于汉,唯焉耆王元孟未降,班勇奏请攻之。于是遣敦煌太守张朗将河西四郡兵三千人配勇,因发诸国兵四万馀人分为两道击之。勇从南道,朗从北道,约期俱至焉耆。而朗先有罪,欲徼功自赎,遂先期至爵离关,遣司马将兵前战,获首虏二千馀人,元孟惧诛,逆遣使乞降。张朗径入焉耆,受降而还。朗得免诛,勇以后期征,下狱,免。
秋,七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壬午,太尉硃宠、司徒硃伥免。庚子,以太常刘光为太尉、录尚书事,光禄勋汝南许敬为司徒。光,矩之弟也。敬仕于和、安之间,当窦、邓、阎氏之盛,无所屈挠;三家既败,士大夫多染污者,独无谤言及于敬,当世以此贵之。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由北宋司马光主编,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之间的历史事件。卷五十一·汉纪四十三涉及了东汉安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动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下面将逐条对诗句进行解读:
- 三月干旱:
- 初志未明时的自然现象:诗中的“三月,旱”可能描述的是安帝延光四年春季的天气状况。干旱可能是由于持续的高温或异常降雨不足所致。
- 社会环境的影响:干旱也可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视。
- 母王之葬:
- 母亲的葬礼:“帝初不知;至是,左右白之,帝乃发哀,亲到瘗所,更以礼殡。” 描述了皇帝得知母亲李氏被埋葬的消息后,亲自前往埋葬地处理后事,体现了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对丧事的尊重。
- 孝道文化的影响:这一行为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深厚的孝道文化,强调对长辈的孝顺和尊重。
- 西域归服:
- 西域的臣服:“西域城郭诸国皆服于汉,唯焉耆王元孟未降”,描述了在班勇的领导下,西域地区的各个小国都向汉朝表示顺从,只有焉耆王元孟尚未投降的情况。
- 军事策略的成功:这说明班勇的军事行动取得了成功,有效地稳定了边疆,增强了汉朝的威望。
- 追谥恭愍:
- 对皇后的追赠:“六月,乙酉,追谥为恭愍皇后”,描述了安帝对已经故去的李氏皇后的追认和纪念,她生前的谥号为“恭愍”,现在被追加为“恭愍皇后”。
- 政治象征的意义:这一行动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追悼,也是对她生前贡献的一种肯定,显示了皇权对女性角色的重视。
- 班勇的功绩:
- 班勇的战功:“班勇奏请攻之。于是遣敦煌太守张朗将河西四郡兵三千人配勇,因发诸国兵四万馀人分为两道击之。” 描述了班勇主动请求出兵攻打未降的焉耆王元孟,并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和派遣军队参与作战。
- 军事指挥的智慧:这显示了班勇的军事才能和对战事的掌控能力,他的决策直接影响了战争的结果。
- 张朗获免:
- 张朗的忠诚:“张朗得免诛”,描述了张朗因为表现出色而避免了处罚,这可能因为他在战役中的英勇或者他对朝廷忠诚的表现。
- 班勇的评价:这一事件也反映了班勇对下属的宽容和对功绩的认可,有助于维护军队的士气和忠诚度。
- 太尉刘宠免职:
- 政治变动的背景:“太尉朱宠、司徒硃伥免”,描述了两位高级官员因政治原因被罢免职位,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政治立场与当时的朝廷方针不一致。
- 政治斗争的影响:这一事件也表明了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以及这些变动对国家机器运作的影响。
- 太常刘光的任命:
- 刘光的地位变化:“以太常刘光为太尉、录尚书事,光禄勋汝南许敬为司徒”,描述了刘光被任命为太尉和录尚书事,许敬则被任命为司徒,这显示了朝廷对于这两位官员的信任和对他们职务的重要性的认可。
- 刘光的能力和地位:刘光的任命可能与他的政治智慧和行政能力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东汉安帝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东汉晚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