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非四支之患也。苟坚堤防,务政教,先安心腹,整理本朝,虽有寇贼、水旱之变,不足介意也;诚令堤防坏漏,心腹有疾,虽无水旱之灾,天下固可以忧矣。又宜罢退宦官,去其权重,裁置常侍二人方直有德者省事左右,小黄门五人才智闲雅者给事殿中。如此,则论者厌塞,升平可致也!”
扶风功曹马融对曰:“今科条品制,四时禁令,所以承天顺民者,备矣,悉矣,不可加矣。然而天犹有不平之效,民犹有咨嗟之怨者,百姓屡闻恩泽之声,而未见惠和之实也。古之足民者,非能家赡而人足之,量其财用,为之制度。故嫁娶之礼俭,则婚者以时矣;丧制之礼约,则终者掩藏矣;不夺其时,则农夫利矣。夫妻子以累其心,产业以重其志,舍此而为非者,有必不多矣!”
太史令南阳张衡对曰:“自初举孝廉,迄今二百岁矣,皆先孝行;行有馀力,始学文法。辛卯诏书,以能章句、奏案为限;虽有至孝,犹不应科,此弃本而取末。曾子长于孝,然实鲁钝,文学不若游、夏,政事不若冉、季。今欲使一人兼之,苟外有可观,内必有阙,则违选举孝廉之志矣。且郡国守相,剖符宁境,为国大臣,一旦免黜十有馀人,吏民罢于送迎之役,新故交际,公私放滥,或临政为百姓所便而以小过免之,是为夺民父母使嗟号也。《易》不远复,《论》不惮改,朋友交接且不宿过,况于帝王,承天理物,以天下为公者乎!中间以来,妖星见于上,震裂著于下,天诫详矣,可为寒心。明者消祸于未萌。今既见矣,修政恐惧,则祸转为福矣。”
诗句释义:
扶风功曹马融回答说:“现在朝廷的法令条文和各种制度,都是为了适应四季的变化而设立的,这是用来顺从天意、安抚百姓的方法。这些都已经完备了,不能再增加了。然而天上还是会有不公平的表现,百姓们也还有很多抱怨的声音。老百姓虽然听到了很多恩惠的政策,但是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古时候能够让老百姓富足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能养活全家,而是他们根据家庭的需要,合理安排使用资源,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制度。如果婚姻的礼仪节俭一些,那么结婚的时间就会安排得当;丧葬的仪式简约一些,那么死亡的人就能够体面地安息。如果不会浪费他们的农时,那么农民就能够得到好处。夫妻和孩子会耗费人们的精神,产业会带来人们的负担。放弃这个原则去做其他的事情,一定会有不恰当的地方!”
译文:
扶风功曹马融说:”现在朝廷的法令条文和各种制度,都是为了适应四季的变化而设立的,这是用来顺从天意、安抚百姓的方法。这些都已经完备了,不能再增加了。然而天上还是会有不公平的表现,百姓们也还有很多抱怨的声音。老百姓虽然听到了很多恩惠的政策,但是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古时候能够让老百姓富足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能养活全家,而是他们根据家庭的需要,合理安排使用资源,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制度。如果婚姻的礼仪节俭一些,那么结婚的时间就会安排得当;丧葬的仪式简约一些,那么死亡的人就能够体面地安息。如果不会浪费他们的农时,那么农民就能够得到好处。夫妻和孩子会耗费人们的精神,产业会带来人们的负担。放弃这个原则去做其他的事情,一定会有不恰当的地方!”
赏析:
这段对话展示了古代官员对国家政治和民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建议。扶风功曹马融认为,国家的法规制度已经非常完备,无需再增加新的要求。他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节俭才能确保农民的利益,并使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他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如百姓们虽然听到了很多恩惠的政策,但没有真正得到实惠,这反映出政府在执行政策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后,他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以期望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扶风功曹马融对曰:“今科条品制,四时禁令,所以承天顺民者,备矣,悉矣,不可加矣。然而天犹有不平之效,民犹有咨嗟之怨者,百姓屡闻恩泽之声,而未见惠和之实也。古之足民者,非能家赡而人足之,量其财用,为之制度。故嫁娶之礼俭,则婚者以时矣;丧制之礼约,则终者掩藏矣;不夺其时,则农夫利矣。夫妻子以累其心,产业以重其志,舍此而为非者,有必不多矣!”
以下是诗句:
扶风功曹马融对曰:\“今科条品制,四时禁令,所以承天顺民者,备矣,悉矣,不可加矣。然而天犹有不平之效,民犹有咨嗟之怨者,百姓屡闻恩泽之声,而未见惠和之实也。古之足民者,非能家赡而人足之,量其财用,为之制度。故嫁娶之礼俭,则婚者以时矣;丧制之礼约,则终者掩藏矣;不夺其时,则农夫利矣。夫妻子以累其心,产业以重其志,舍此而为非者,有必不多矣!\”
译文:
扶风功曹马融回答道:“如今的规定制度、四季的禁令,都是为了顺应天命,使民众生活安定。这些制度已经很完备了,没有必要再加以改进。然而,上天仍有不公平的表现,民众仍然有许多抱怨和不满。百姓多次听到朝廷的恩泽政策,却始终没有感受到实际的利益。古代的统治者不是简单地让每个家庭都能吃饱,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因此,如果婚姻礼仪节俭,那么人们的婚姻就会按时进行;丧葬礼仪简约,那么人们的死亡就能得到妥善处理;不让农事耽误时间,那么农民的生活就能得到保障。家庭和国家都为这些事情耗费精力,如果在这些方面还有人做出违背的事情,那肯定数量不会少的。”
赏析:
马融在这段对话中强调了制度的完善性和必要性,他认为当前的制度已经非常完备,不必再做改动。他强调了公平与公正的重要性,认为天有不平之效是因为还有不公平的现象存在。他还提到了古代的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来保障民生,例如婚姻礼仪的节俭和丧葬礼仪的简约,这些都是为了让民众能够更好地安居乐业。此外,他还提到了农事的重要性,认为农事不应该被耽误,否则农民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他的这些观点都是基于对民生的了解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